教育部官員:教師編寫教材版稅收入遠高於工資
新聞配圖
中國青年報報道 剛剛過去的一年裡,中小學教材一下子成爲社會各界爭議不斷的熱點。先是2009年總理在北京聽課時發現了地理教材中的錯誤,隨後是去年上半年魯迅文章大量撤出教科書。同時,各種版本中小學教材中存在的違背常識、明顯編造的問題被不斷揭露出來。與之對應的,是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在市場上暢銷,受到家長的追捧。
2010年年底,這股對教材的批評浪潮達到頂峰,某民間學術團體強烈批評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存在四大缺失: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有人甚至提出,目前教材內容對孩子成長比三聚氰氨毒奶粉還要有害……
客觀地說,我認爲我國的中小學教材內容改革並沒有落後於國家整體教育改革的步伐。但是,很顯然,社會民衆的要求,特別是大家對於以人爲本、高質量教育的追求,已經遠遠超過了社會現實所能提供的。
認真反思一下,教科書自古一直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和教育文化中很核心、很關鍵的構成部分。從我國古代孩子們讀《三字經》、《百家姓》開始識字啓蒙,青少年研習四書五經以應科舉選仕,多年來家長們一直督促子女熟讀唐詩三百首以能出口成誦,各階段教育幾乎都是圍繞一本(些)經典好書展開的。
新中國建立以來,廣大中小學乃至大學的課堂上,教科書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圍繞一本事先選定的優秀課本,老師教之、學生學之、期末考之幾乎構成了我們課堂教學的主線。其中,那一本教材自然而然地處於核心地位。很多時候它是學生課上課下學習的主要信息源(如果不是唯一的話)。政府在學校教材編寫和供應方面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財力。
因爲高校的課本大多價格昂貴,出版社和書店生意很好,二手教材市場交易活躍。教材版稅所帶來的可觀利潤,吸引高校教師學者們積極參與教材的研究和編寫,不斷更新推出新版本。例如,我的導師編寫的幾本著作都是這個專業領域的權威用書,被許多大學院系的教師選用,她每年的版稅收入不低於其大學工資。
我們多年來的做法有什麼問題嗎?什麼樣的教材纔算是好教材呢?我結合自己在國外研究生學習的經驗,談談美國大學是如何選擇和使用教材的,或許能對國內當前的熱論有一些啓發。
第二頁:美國不指定教科書 學生自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