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時評:服用“聰明藥”與作弊何異?

近日,不少學生家長通過多種途徑去尋找、購買一種可以顯著提升認知能力注意力的“聰明藥”以提高成績。某高三女生服用了兩個多月後的一次月考中,考進了班級前十名。(《澎湃新聞》3月21日報道)

這種所謂的“聰明藥”,真正的商品名稱叫“利他林”“專注達”,跟冰毒成分丙胺差不多。醫生表示,長期服用利他林就像服用一些毒品一樣,不僅會上癮,還會造成很多不良的副作用,如脫髮、失眠、焦慮等。這明顯違背了用藥的初衷,更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近年來學生競爭壓力過大屢被提及,爲了讓學生從起跑線開始一路跑贏,家長“無所不用其極”。服用“聰明藥”本質上是商家抓住了家長和學生對考試結果過度焦慮的心理人生的成敗不能簡單的以考試成果定論

服用“聰明藥”,有急於求成之嫌。家長、學生希望提高成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人的慾望永無止境,一旦嚐到了甜頭,就會想要更多甜頭,正是這種心理促使家長和學生們多次購買和服用“聰明藥”。這種類似於科幻作品中“記憶麪包”的“神藥”,對於平常人來說,當然是快速提高成績的捷徑,但是用藥物換取專注力,這種交換本身就和浮士德魔鬼交易無異,長此以往,只會一步步走向藥物成癮的深淵。藉助於此,通向的恐怕不是心馳神往的象牙塔,而是圍牆高築戒毒所

精神類藥物介入到學業競爭,有損於教育公平。靠“聰明藥”提高成績,一個人成功了,就有第二個人效仿,效仿的人多了,必然會形成不良風氣。運動員參賽前要進行藥檢,以防止作弊,確保比賽公平性。在考試的賽場上,在教育公平的起跑線前,服用“聰明藥”又與作弊何異

要消滅“聰明藥”,需要相關部門嚴格控制藥品的流入和傳播之外,或也可以在重大考試期間加入藥檢環節,以維護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是爲了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考試只是檢驗教育成果的一個參考標準。靠精神類藥物集中精力、提高成績,不僅會傷害學生身體,更會損害教育公平,破壞人才培養體系,是本末倒置。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學生要做的是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對待學業,對待教育,絕不能投機取巧,爲了達到短期的目的而本末倒置。成績,還是要靠認真規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