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郭琛/護持我們的善能量

▲日本奈良東大寺廣場前的金屬雕刻。(圖/記者林冠瑜攝)

作者郭琛旅德臺商)我們應常有被感人的文章、新聞觸動過,當善能量被喚醒時,是否我們能在其消退前,即時將善能量轉換爲行善的願望?再由「如是想」進到「如是行」?最後由「如是行」到「我見證」?

一般而言善能量被觸動的人很多,發願說要做的人就不多了,真做的人就更少了,能持續做到見證真理的人更是微乎其微。爲什麼?心有願行善,而身常遍體鱗傷。爲什麼?行善難,難之處在於與他人之互動時的自處。所以應感恩讓我們有行善機會的人,他們幫助我們護持了善能量。

修行四部曲──信、願、行、證,大乘修行尤爲突出「覺他」的菩薩道,以持戒、佈施、忍辱、禪定、精進、智慧的般若六度來充實原始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爲典範,其理論在動態修行上尤爲重要與實用。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點出行菩薩道時,與他人互動的自處原則。在此專注於自己感應到的其中五項。

第一行願、禮敬諸佛

巴西的神學家LeonardoBoff,同時也是一位宗教自由的改革者,與達賴喇嘛尊者曾有過一個簡短的會談。他回憶了那次的經驗:

在一個圓桌討論後的會議休息時,我帶着興趣但有敵意地問了達賴喇嘛尊者一個問題:「尊者,什麼宗教最好?」我認爲他會說:「比基督宗教歷史還要悠久的藏傳佛教或者東方宗教。」

達賴喇嘛停下來對我微笑並看着我的眼睛回答說:「如果一個宗教讓你更接近天主,讓你成爲一個更好的人,那就是最好的宗教。」

這令我非常驚訝,因爲我的問題其實是含有敵意的,這麼一個有智慧的回答令我覺得不好意思。於是我接着問:「會讓我什麼更好?」

達賴喇嘛回答:「只要是讓你更有慈悲心、更有覺察心、更有平等心、更有愛心、更有人性、更有責任感、更有道德感、能對你有如此影響的宗教就是最好的宗教。」

▼達賴喇嘛。資料照。(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我沉默了,就算到今天我回想起來,仍然非常驚訝他充滿智慧及令人無法反駁的回答。

佛亦曾給一羣請教他真理的婆羅門教徒,一個極爲重要的忠告。他說:「護法智者,不應作如是的結論:『只有這纔是真理,餘者皆假』。」當時一位名叫迦婆逿伽的婆羅門教徒,繼續請教佛解釋應如何正確護法? 佛告之:「如人有信仰,而他說『這是我的信仰』,這樣可說是護法了。他不可排它性提出一個絕對的結論說:『只有這纔是真理,餘者皆假。』換言之,誰都可以相信他自己所喜愛的,也可以說『我相信這個』。」佛說:「凡執着某一事物(或見解)而藐視其他事物(見解)爲卑劣,智者叫這個是桎梏(纏縛)。」──《小部經》。

佛是對已覺悟人的尊稱。禮敬佛使我們感應到佛的德行,因感應而內心清淨,內心清淨後才能沉澱情緒雜質而看見智慧。這世界有許許多多修行有成的佛,諸佛修行之道不同而有不一樣的稱呼: 聖人、偉人、佛、天主、阿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禮敬甚至學習。禮敬諸佛不但使我們心常保清淨,且避開無明心之升起。

第二行願、稱讚如來:

條條大道通羅馬,啓程羅馬終需選一途徑動身。每條途徑抵達終點前,都有各自的上坡與下坡,而相信自己的選擇,可以幫助自己順利渡過艱困的上坡。皈依佛門、學習佛法,是因爲它與我們習性更相合,易於讓我們成爲一個更好的人。讚歎法身如來就是自我期許,願意聽從本師如來的教誨,願意追隨本師如來的腳步。

第五行願、隨喜功德

達賴喇嘛尊者亦曾指出這個宇宙是我們的思想及行爲的投射(隨心所現,隨識所變──《華嚴經》)。他說:因果定律不是隻有物理學纔有,那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如果我以善心行動,我就會得到善報,如果我以噁心來行動。我就會得到惡報

快樂與否不是註定的事,而是一種選擇。警覺你的思想,因爲他會變成你的語言。警覺你的語言,因爲他會變成你的行爲。警覺你的行爲,因爲它會變成你的習慣。警覺你的習慣,因爲他會形成你的個性。警覺你的個性,因爲它會成爲你的命運

而你的命運,就是你的人生。

現世報因緣大家都懂,但對前世、今生、來世的三世因緣,大都是懵懵懂懂。行菩薩道是恊助衆生覺悟的覺他修行。隨喜就是與與他人互動時,以歡喜感恩之心去進行,一切作爲均以平等心對待所有衆生,這亦是懈下了「我執」的具體表現。善行自有善報的福德,若行善改變成不以「利己」爲目的去實行,僅依善則爲之、惡則止之,且不因對象不同而影向舉止,如此行善不也修正自己的德行?

修練隨喜德行,是由初始的「有爲法」漸入無二唸的「無爲法」。以「利己」爲目的的福報是一時的,無法生生世世。無私地幫助衆生覺悟,衆生或許未必個個覺悟,但自身在千錘百煉的隨喜觀念後,由行爲舉止到習性必定隨之改變。所以隨喜修行是持續改變了自己的習性氣根,回報是無可限量,所以稱隨喜的善行爲功德。當行善去惡一如呼吸,次次爲之而不自覺,「我執」就破除了。

第九行願、恆順衆生:

有些人學了佛後,以佛學爲善法常強加於他人,結果與至親好友關係反倒緊張了,這就須參透恆順衆生的道理。如同孝順之道的具體做法在於「順」,爲人子女能事事順着父母的心意去侍奉父母,就是盡其孝道了。行菩薩道時亦應如此,得明白每人習性各有所異,學習曲線亦有不同。勿因自己求好心切,而將親朋好友間關係弄緊張了。依衆生的習性順勢而行就是解除「法執」的作法,目的是善緣,手段更應切合目的。能隨機種下爲善種子就好,無需強求立即開花結果,持成功不必在我精神,開花結果不須在當下。行善去惡不只需要慈悲心,亦需要等量的智慧。悲、智需雙修雙運,這是方便般若,纔是恆順衆生。

第十行願、普皆迴向:

時時發心將所有功德,全都回向法界衆生,就叫做普。善行迴向衆生令我們的善念持續,不但與法界衆生結了善緣,更使自身善能量擴大,善能量大則功德量亦擴大。當我們迴向法界時,利益了每一衆生,功德亦周遍法界,此種不分別心將善行迴向別人,才使得原有的福德轉質爲功德。迴向是種禪修,次次迴向法界衆生,實際是次次在修練「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禪修。

這世上人與人互動時有許多爭執產生,這些爭執是來自存在人羣間的許多標籤,像國家、膚色、性別、宗教等等,標籤障礙了人們的互動,隔離了人們的交流,起了爭執甚至災難由此而生。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看更多!

威廉·莎士比亞說過: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名字有什麼相干?我們叫做玫瑰的,叫任何別的名字,仍然一樣的芬芳。

同樣的,真理不需要標籤。真理在聖人發現前就存在了。聖人走了真理還是存在。它既不專屬基督教的,也不是回教的、天主教的、或是佛教的。真理不是任何宗教的專利品,不要讓任何標籤障礙了真理。就像一位母親對子女的愛,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自性中的母愛。人類的自性(品性與德行)都用不着宗教、國家、膚色、黨派等等的標籤;也不要讓善能量因任一標籤而熄滅了。護持自性中的善能量,願它就一直伴着我們,溫暖我們的周遭。

●作者郭琛,居住在德國,前德國臺灣商會聯合會總會長,目前爲旅德臺商。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