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碳市場激發新動能之一:企業降碳、綠色技術創新三年有成

借勢碳市場激發新動能之一:碳市場三年有成。(大陸央視)

借勢碳市場激發新動能之一:碳市場三年有成。(大陸央視)

大陸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報導,中國大陸成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三年以來,在推動企業降碳、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共廿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不久前,大陸生態環境部發布《2024年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已建成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市場。通俗點說,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交易機制就是政府設定一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大盤子,根據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分配碳排放指標。排得少企業指標有富餘,可以拿到市場賣了換錢,超額排放企業就得花錢買碳排放指標填補缺口。

截至7月15日,中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超過4.6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近270億元(人民幣,下同)。

華電集團湖北襄陽電廠是一家大型火力發電企業,總裝機容量260萬千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上百萬噸。2014年,湖北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啓動,從那時開始,襄陽電廠就開始不斷探索生產經營和碳市場的融合。

湖北華電襄陽發電有限公司生物質運維部副主任楊濤說:「因爲我們有4臺33萬的機組,相對機組能量偏小,能耗稍微大一些的,降碳壓力日益增大,當時公司也想到後期碳排放,想到生物質可再生能源是不是有利於減排效果,所以2015年開始做專案可研(可行性研究)工作。」

隨着碳市場的發展,碳配額逐步收緊,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節能降碳來減少碳排放。當時襄陽電廠就選擇了生物質可再生能源來替代部分煤炭。

秸稈、樹皮、花生殼之類的生物質,本身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再次燃燒,並不會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可來取代部分煤炭,從而達到降碳目的。

楊濤:「生物質燃料通過皮帶進料口送到氣化爐內,產生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等可燃氣體,然後通過管道將可燃氣體送到燃煤鍋爐內與燃煤混合燃燒,實現生物質與燃煤機組的耦合發電。」

中國能源領域中國首臺套生物質氣化耦合機組每小時可以處理農林廢棄物8噸,每年可以發電5900萬度,可以替代1.8萬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萬噸。

這種生物質耦合發電的專案,不僅能幫助企業應對日益嚴格的碳排放要求,還能幫助企業取得額外的收益。這個收益來自兩個方面,通過這個項目減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拿到碳市場交易,碳額可以換取相關收益,另一方面,如果用來替代其他燃煤機組,每年至少可以減少企業幾百萬元的資金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