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權足球三幕劇:卡達世界盃背後...法國和利比亞的秘密交易

圖/美聯社

(編按:2022月11月20日,世界盃足球賽於主辦國卡達正式登場。在揭開序幕之前,全球媒體的目光除了集中在足球賽,也關注卡達過去不佳的人權紀錄及剝削移工議題。然而,法國與足球界近日被爆出數宗司法案件與醜聞,其中涉及前法國總統薩科齊、北非國家利比亞前領導人格達費及卡達王室,更揭發了歐洲足總主席如何在薩科齊說服下,投票支持卡達出線、最後進而奪得世足賽主辦權。本文爲作者曹寶文系列文章之一,將從利比亞、法國及卡達三地開始,針對這一波波的案件陸續「揭幕」)

▌第一幕:阿拉伯之春中的利比亞

2011年9月15日,北約對北非國家利比亞的軍事行動尚未終結,法國總統薩科齊(Nicolas Sarkozy)與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已出現在利比亞第二大城班加西(Benghazi)的街頭,受到當地羣衆的熱烈歡迎。

由法國主導並拉攏英國及美國加入組成的聯合部隊,經過半年的空襲行動,終於扳倒了格達費(Muammar Gaddafi)的政權、結束長達42年的強人統治,也解救了被鎮壓的政治異議者。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面對羣衆,激動地呼喊:「我們法國、英國和歐洲,永遠會與利比亞人民站在一起!」語畢,場面陷入歡騰。然而他們當時並不知道,利比亞人民真正的苦難才正要開始。

由於政權具備特殊的社會主義性格,以及八零年代末期以來西方世界對其施加的禁運與封鎖,利比亞長期被排擠在國際社會之外。直到兩千年左右開始,格達費爲了爭取更多的國際認同,逐漸同意執行聯合國開出的條件,包含放棄大型毀滅性武器的計劃、與西方並肩共同對抗伊斯蘭極端恐怖組織等,禁運與封鎖才終於解除,利比亞也開始與西方各國發展正常的外交關係。

然而好景不常,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的風潮也吹到了這個位於北非的阿拉伯國家。2月,抗爭者當中的反政府勢力逐漸浮現、集結,甚至成功佔領了幾個城市,成立了過渡性的臨時政府,目標爲推翻格達費政權。與此同時,國際媒體大肆報導格達費血腥鎮壓公民運動,據聞成千的利比亞人民因此喪生。

掌權42年獨裁統治的利比亞最高領導者格達費。 圖/美聯社

2011年9月15日,時任前法國總統薩科齊(中)與英國首相卡麥隆(紅色頭巾民衆後者)出訪利比亞,受到當地羣衆熱烈歡迎。 圖/美聯社

短短几個月,利比亞所經歷的動盪從一個內國事件升級爲緊急國際人道危機。聯合國安理會於3月19日發出許可,允許北約的戰機進入利比亞領空。9月,格達費已經完全失去軍事控制,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也已交由臨時政府管理,舊政府等於宣告垮臺,然而聯合部隊仍然持續追捕在逃中的格達費。終於,在10月20日,格達費隱匿的陣地遭空襲,他與他的兒子在戰火中死去。網路上流傳着軍事強人死前遭受平民圍毆暴虐的畫面,利比亞戰事正式劃下句點。

「自由戰勝獨裁」、「『好人』西方戰勝『壞人』格達費」——在西方主流媒體的敘事中,這樣一個好的結局似乎來得理所當然。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束其實只是更多殺戮的開始——失去領導核心的利比亞從此陷入無止盡的對立與內戰,十年的摧殘敗壞至今未歇,整個國家面目全非。

於是當初參戰的西方國家內部開始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當時的軍事介入真的是正確的選擇嗎?」「是不是錯判了什麼?」諸如此類爲時已晚的問題。英國國會於是展開調查,檢討政府當時追隨法國出兵的決定,並於2016年提出一份令人震驚的報告:

圖/美聯社

2011年,時任英國首相英國首相卡麥隆於下議院發表有關利比亞戰事聲明。 圖/美聯社

有關格達費「屠殺自己的平民(massacre against his own civilians)」的說法,英國調查報告依政府軍與反政府軍戰事中的傷亡人口結構進行分析,表示戰事中主要傷亡者是「軍隊」,也未尋得針對平民大規模攻擊的跡象,傷亡平民大多也屬被意外波及。

換句話說,即使當時社會混亂、警方驅趕逮捕抗爭者,但情形並不是帶有明確動機的權威決策,更非媒體大肆報導的「武力鎮壓」。英國國會報告中指出,格達費在他長達40年的獨裁統治期間明確地在中東和北非樹敵,使外界「過度浮誇地」解讀格達費政府的所作所爲;而法國媒體如今也認爲當年媒體確實有「捏造」事實的嫌疑。

怎麼會有這麼誇張的事呢?北約三個主要國家怎會如此不察,以軍事、資金、與外交動員換來如此多的人命與長時間的動盪,一切竟然奠基於不符合事實的推斷。

爲此,卡麥隆遭英國輿論批評太過輕信法國,欠缺獨立判斷。美國總統歐巴馬事後也回憶,當時美方認爲法國比較具有地緣親近性,因此相信法方掌握的情報。那麼問題就在於法國的動機了,事實上,薩科齊當時異常積極地爭取軍事動員,早已引人議論,更何況在阿拉伯之春一系列動盪之前,法國還是與利比亞交往最密切的歐洲國家。

除此之外還有兩件啓人疑竇的事:一是格達費在戰事前夕,因爲不滿法國支持反抗軍的臨時政權,曾揚言要「揭發薩科齊2007年的選舉醜聞」;二是傳聞在追捕格達費的過程中,有法國秘密探員介入、確保格達費不會被「活捉」,而是就地死亡。這樣的傳聞不禁讓許多法國媒體聯想,薩科齊是否表面上以解放利比亞人民爲由,但其實是爲了保護某種個人秘密,不惜代價將格達費「封口」?

圖/美聯社

▌第二幕:法國、利比亞的「秘密交易」

今天這個秘密在法國已不是秘密——薩科齊於準備競選2007年總統時與格達費達成私人協議,格達費贊助薩科齊競選經費,條件是當選後法國必須對利比亞的國際地位做出貢獻。如果薩科齊真的執行了這項協議,法國等於是被一羣私相授受的貪污者賣掉了一部分的外交主權。目前法國司法機關已經證實這項協議屬實,然而尚未能證明薩科齊確實收了錢。倘若證實,這將是法國當代政治史上第一大丑聞。

薩科齊是在2005年的時候第一次與格達費接觸。當時他還是內政部長,但是有意角逐2007年的總統大選。同一時期,利比亞方面也透過各種非正式的管道,極力尋求西方盟友。這個狀態底下就產生了一種行業:遊走各國牽線的政治掮客。當時的黎巴嫩裔軍火商Ziad Takieddine(以下簡稱ZT)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ZT與薩科齊當時的內政部長辦公室主任Claude Guéant交往密切,因此便透過這層關係安排了雙方會面,希望促成有利雙方的秘密交易。薩科齊於是來到利比亞見格達費、進入了格費達的私人帳篷,雙方在會談中達成共識,關於資助額、回扣額、付款方式等也都詳細討論。2006年,利比亞內部拍板定案,決定押寶薩科齊。

2007年,薩科齊當選法國第五共和國總統,在外交策略上隨即大動作地親近這個曾經惡名遠播的北非國家。當時格達費釋放了國際組織救援多年的保加利亞護理人員,被薩科齊認爲是利比亞向國際釋出善意的表現,以此爲由邀請格達費參訪法國。消息一出引來各界批評,甚至是同屬右派的陣營都認爲總統不應該與獨裁者如此親近。

自從薩科齊(左)與格達費(右)的私人協議被爆出後,薩科齊便有多宗司法案件纏身。 圖/美聯社

一名利比亞民兵測試武器。 圖/美聯社

然而反對聲浪似乎澆不熄薩科齊的外交熱情,於是巴黎於同年12月5日迎接這位被稱爲利比亞人民精神領導的政治強人。這位領導人堅持一貫的傳統風格、不住高級飯店,而是把他在的黎波里的個人帳篷也一併帶來,在愛麗捨宮附近的馬里尼府邸(Hôtel de Marigny)草坪上紮營。法國人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會在電視上看到北非沙漠帳篷與巴黎式公館建築出現在同一個畫面。夜晚時,格達費着優雅的傳統長袍獨自在府邸前散步。比照四年後渾身是血的逃亡畫面,真是恍如隔世。

爲何時隔四年,法國對於利比亞的態度有如此大的反差?有論者分析可能與利比亞的油權開發爭議有關,但真正的原因只有薩科齊自己知道。無論如何,勝利的滋味很短暫,格達費垮臺之後沒多久薩科齊就開始遭到爆料而身陷競選貪腐疑雲。

首先是ZT長年隨侍在側的私人醫生Didier Grosskopf提供了2005、2006年協議談判時的手帳,記載了交易活動詳細的人名、金額、所在地及日期等,資料甚至點名當時在薩科齊手下擔任地方政府聯繫司長(Ministre délégué aux Collectivités territoriales)、現任歐洲議會議員Brice Hortefeux也涉入金流洗白的過程,污錢並透過Hortefeux位於巴拿馬的人頭企業流入其瑞士的銀行帳戶。至於這位私人醫生決定出賣ZT,是因兩人之間的金錢糾紛。

2011年初,阿拉伯之春浪潮波及利比亞。 圖/美聯社

另一筆關鍵證據則是一份格達費時期的利比亞官方文件,它很幸運地逃過戰火、被有心人士帶了出來。這份以阿拉伯文撰寫、蓋有官方鋼印的內部文件,是2006年12月由利比亞國安部門首長Moussa Koussa發給國庫大臣Bachir Saleh的。內容提到一場兩個月前由利比亞情報單位與Hortefeux出席談判的會議,並承認該會議所訂立的「合約」爲有效成立,利比亞有資助薩科齊的競選的「義務」。資助金額高得驚人:五千萬歐元。是薩科齊正式申報競選經費的二點五倍。

這兩份證據由法國一家獨立追蹤報導媒體《Mediapart》透過管道輾轉取得,並於2012年3月及4月分別刊出。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薩科齊向法院提告《Mediapart》毀謗罪。但這一步棋真是致命的錯誤,因爲這反而讓法院有機會審查相關文件,於2016年認證了文件的真實性,駁回薩科齊的提告。

2018年,薩科齊和身邊涉案人士被正式列入司法調查程序,必須配合審訊,甚至有必要時也可能承受人身自由限制。無論最後司法真相如何,薩科齊都再也無法擺脫貪污瀆職的標籤。而目前這位前法國總統,還正在因爲其他如賄賂法官等司法案件面臨刑責,法律戰仍如火如荼進行中。

但是事情談到這裡,有一點仍然必須釐清:接受賄賂是一件事,但後來發動戰爭是另外一件事。即便薩科齊有除掉格達費的個人動機,難道他不可能是因爲相信當時媒體「子虛烏有」的報導、基於人道因素而對利比亞宣戰嗎?但話說回來,爲何當年全球各大媒體會犯上如此糟糕的錯誤、大肆報導有關血腥鎮壓的誤導性資訊?這事就必須從另一個國家,卡達,開始談起。

圖/美聯社

▌第三幕:一場密會後,卡達奪得世界盃主辦權

2010年12月2日,國際足球總會FIFA在總部蘇黎世宣佈2022年世界盃主辦國爲卡達,跌破各界的眼鏡。這個中東的沙漠小國沒有任何正規的賽事場館,夏季氣溫可達攝氏50度、各項主辦條件分數墊底,卻仍然獲得FIFA執行委員會的賞識,在與美國的資格競爭當中出線奪得主辦權。爲了卡達世界盃,FIFA甚至一改傳統,將向來在夏天舉辦的賽事移到11月。從此,質疑卡達賄賂FIFA的聲音不斷。

2013年1月,法國足球界「聖經級」的雜誌《France Football》在該期的封面印着斗大的標題「Qatargate」(卡達門)。裡面花了十多頁的篇幅討論着卡達杯的賄賂疑雲,文中並刊出該雜誌透過管道截取到前FIFA秘書長Jérôme Valcke的一封私人訊息:「他們買下了2022年世界盃。」除此之外,該文也提到了一場在總統官邸愛麗捨宮的秘密餐會,並指控世界盃主辦權的交易就是在這個場合當中決定。

誰參與了這場密會呢?分別是法國總統薩科齊及他的老班底Claude Guéant、主管體育的總統幕僚Sophie Dion、歐洲足總主席Michel Platini、卡達王儲Tamim ben Hamad Al Thani(如今已正式繼位爲埃米爾/國王)、及卡達總理Hamad Ben Jassem Al Thani。參與密會的人一邊代表足球界,一邊是卡達王儲及總理——這樣的組合究竟是要談些什麼呢?想必所有人都猜得出來。

2015年10月,仍爲王儲的 Tamim ben Hamad AL Thani (左)及 PSG 主席 Nasser Al Khelaifi (右)一同觀賞球賽。 圖/美聯社

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於卡達登場。 圖/美聯社

這場秘密餐會的日期爲2010年11月23日,九天之後FIFA宣佈了卡達的主辦權。巧合歸巧合,沒有人有直接的證據。2016年法國的中央金融檢調單位(Parquet national financier)立案展開調查,要求總統府提供餐會當天的會議記錄,府方卻迴應:當天沒有作成會議記錄。調查單位找不到任何文件資料,只有歐洲足總主席兩位助理的供詞,指稱主席對於卡達主辦的看法在餐會前後有很大的落差。然而,這也無法證明什麼。

直到2021年春天,另一間法國獨立媒體《Blast》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終於取得大家都在找的關鍵會議記錄——法國沒有做會議記錄,但卡達方做了,而且是正式的官方文件,還有卡達王儲與薩科齊落下的親手簽名。文件內容證實了外界的猜測:薩科齊負責說服歐洲足總主席投票給卡達,而卡達則承諾買下當時赤字連年的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PSG)。

然而足球只是協議的其中一個部分,該文件真正的爆點在於雙邊就外交戰略等議題達成的共識,其中出現一個令人震驚的項目:推翻格達費政權。就此,卡達承諾負擔法國相關軍事開銷三億歐元。這個數字與法國國防部在戰後所呈報的海外花費完全吻合。

2008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與卡達王儲 Tamim ben Hamad AL Thani 一同爲活動揭幕。 圖/美聯社

知名球星內馬爾(右)與梅西(左)皆爲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PSG)球員。 圖/美聯社

其中最重要的細節在於密會的時間點:在2010年11月,沒有人能料到接下來會發生阿拉伯之春的抗爭,因爲該運動純粹是由人民自發性發起,而不是被政府策動的。也就是說,薩科齊想要摧毀格達費的動機根本無關利比亞人民、也無關任何人權考量,只是後來利比亞的動盪爲他創造了完美的藉口。

參與調查世界盃疑雲的法國記者Bernard Nicolas事後回想,2011年2月到3月間,卡達王室出資的媒體《半島新聞》(Al Jazeera)大幅報導格達費血腥鎮壓抗爭者,其他歐洲與法國媒體也一字不漏地轉述,因此他決定親身前往利比亞瞭解慘況。落地後他卻發現市集生意照常進行、學校正常運作、街區更沒有半點槍火彈痕,人民生活一如往常。

困惑的他回到法國與同業談起他的觀察,然而大家的注意力早已轉向戰爭現場。如今這份2010年11月的會議記錄被挖掘出來,完美地解答了他當初的困惑。

換句話說,利比亞人民在法國和卡達的交易中成了政治犧牲品,而令人心痛的是,被當籌碼的是全球35億名球迷心中摯愛的足球賽事。而我們都知道,這還不是2022年世界盃唯一的代價...

▌接續下篇:〈滲透球場的國安秘辛?PSG巴黎聖日耳曼諜報疑雲〉

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