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咖解讀網貸詐騙:貸款雖好 可千萬捂住自己的錢包
(原標題:金融大咖解讀網貸詐騙:貸款雖好 可千萬捂住自己的錢包)
近年來,隨着現代通訊和移動支付技術的升級,電信詐騙案件頻發。兩高一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披露了一組數據:“在一些大中城市,此類案件發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佔比甚至達到50%。”“僅去年,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涉及財產損失即達353.7億元。”
而電信詐騙中,網貸又是重災區。得益於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貸成爲急需資金的人羣的首選融資方式。而在衆多電信詐騙中,網貸詐騙是最常見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副庭長李睿懿指出,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持續呈現鏈條化、產業化趨勢。
某自治區公安廳表示,一些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借款人急於籌錢的迫切心理,通過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篩選出急需資金且缺乏相關銀行貸款、互聯網及法律常識的人羣,以“無抵押、無擔保、正規公司、快速放貸”爲誘餌,或者通過購買某貸款公司信息,假冒貸款公司,架設釣魚網站,要求被害人還款,精準對目標對象實施詐騙。
6月24日,中國財政學會政府與社會融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原副局長安起雷,和平安銀行深圳分行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消保管理崗張志就在《金融消保大咖說》直播中分享並盤點了兩樁網貸詐騙案例。
做服裝生意的陳女士資金鍊斷裂,急需現金週轉,翻看手機時發現號碼顯示爲“1069*****4567”看起來像是來源於金融機構官方的營銷短信,短信稱該行貸款利息低,手續簡單,放款速度快,同時附上了申請鏈接。陳女士點開鏈接下載了名爲“某某好貸”的APP,客服告知因其註冊時銀行卡號碼輸入錯誤,導致後臺在放款時被銀行凍結,需要陳女士向客服提供的銀行卡賬號轉賬9000元,用以糾正其銀行卡號信息,申請解凍後,將同貸款資金一同返還至陳女士賬戶。陳女士信以爲真並轉賬,後又通過多次轉賬補充所謂證明材料。陳女士向朋友借錢多次轉賬達16萬餘元,但始終未能收到其貸款資金。陳女士這才醒悟,自己上當了。
對於陳女士的案例,安起雷表示,這是典型的電信詐騙案例,但近年來電信詐騙的手法一直在演變、花樣層出不窮。
面對“百變神偷”般的電信詐騙犯,安起雷爲廣大消費者提供了六點參考建議,藉此增加防範電信詐騙手段,減少個人損失。
第一,所有人都要對電信詐騙保持警覺。電信詐騙分子往往會通過消費者所熟悉的人物,包括同事、親人等來行騙。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人人都可能成爲電信詐騙的目標。安起雷建議消費者平時多觀看法制類宣傳節目,提高應對技巧,培養警惕性。
第二,要知道所有的電信詐騙都有一個規律即詐騙分子通常會對行騙目標進行大量前期研究,包括社交範圍,網絡使用手法和微信表達習慣等等。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犯罪分子對行騙目標是有針對性的,他會從話術等各方面對某一鎖定的目標進行精準對接。而行騙目標本人並不知道,是處在一個完全沒有防備的狀態。此時,消費者處在弱勢地位,必須引起重視。
第三,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使有餡餅,這個餡餅掉下來也未必能砸在你的頭。對於一些來路不明的網貸鏈接,消費者往往有僥倖心理,隨意地就去打開了某個鏈接,認爲自己不會被騙。而詐騙分子利用的就是這種僥倖心理。所以消費者切勿太自信,一定要對犯罪分子、犯罪手法、犯罪手段保持警惕。
第四,犯罪分子愛打親情牌。在面對一個突發情況的時候,比如至親或者領導提出了借款轉賬需求,消費者往往不能保持理性。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這一點,在消費者面前佈局精心設計的情景,來誘騙消費者。安起雷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即使是要匯款,也沒有那麼急,一定要把自己的錢袋子捂緊了,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第五,即使近幾年來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在操作和流程上做了很多補充和完善,包括一些延遲措施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消費者本人要保持警惕。作爲當事人,消費者應當有自己的判斷,要時刻問自己這樣的款能不能在手機上支付?能不能在互聯網上通過第三方支付?
最後,安起雷指出犯罪分子並不同情消費者,反而喜歡利用消費者的善良,打着親情牌來行騙。消費者在轉賬前,一定要對交易對手有基本的信用判斷。當面對不明來路的鏈接,包括手機短信,包括匯款請求,一定要慎之又慎。
別泄露你的驗證碼!
第二則案例的詐騙陷阱存在於社羣之中。
因疫情期間餐飲店無法正常營業,資金短缺的李先生通過網頁搜索尋找低息放款快的貸款渠道,並添加“銀行工作人員”劉某麗,李先生被拉入“某行貸款接待羣”,並按要求提供了有關個人信息,對方要求李先生轉賬6985元至一個人賬戶稱需要進行“流水沖刷”,以驗證放款賬戶是否可正常使用,後又以驗證還款能力、交付保證金等爲由,多次要求轉賬,李先生均按要求操作後,第二天再次微信催問放款進度,發現已被拉黑。錢沒貸到,所謂流水卻進了騙子的腰包。
平安銀行深圳分行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心消保管理崗張志指出,近兩年,這一類的電信詐騙又有所擡頭,其實是過往的詐騙套路,但是翻新了花樣,穿上了“新衣”,恰逢近兩年疫情原因導致更多的消費者出現資金短缺問題,又給詐騙分子帶來了更多可乘之機。
張志在金融機構視角講述了其收集到的騙子的真實作案手法,她指出,這類網貸詐騙一般分四步:
第一步,詐騙分子會在消費者常用的一些網頁中植入有關低息、放款快的貸款廣告,一旦消費者點擊、填寫聯繫方式,詐騙分子就會通過改號軟件,來顯示爲銀行的客服電話號碼,致電消費者營銷貸款,或者是直接通過改號軟件隨機致電消費者進行營銷。
第二步,在消費者表示有貸款需求後,詐騙分子就會添加QQ或微信進行後續的聯繫,他們QQ或微信的頭像、朋友圈背景,及發佈過的訊息均顯示僞造的銀行logo、員工工牌以及銀行貸款業務的相關介紹這些信息,同時還會給消費者發送僞造的銀行營業執照、電子貸款合同、員工工牌、照片、身份證等等這些資料,來騙取消費者的信任。甚至會拉上消費者、還有所謂的“客戶經理”和貸款審批“客服”建立一個羣聊,借這個“客服”身份要求消費者提供賬戶、還有身份證這些個人信息,讓消費者簽署電子版的虛假的貸款合同。
第三步,僞冒的“客服”會向消費者發送僞造的放款通知書,然後以消費者收款賬戶交易流水記錄不足這些爲理由,要求消費者向其提供的陌生個人賬戶轉賬以增加消費者的流水記錄、證實還款能力,並且會給消費者一個虛假的承諾,後續款項會原路返回。一旦消費者轉賬,詐騙分子會以各種理由,比如僞造一個轉賬憑證,或者監管單位正在審覈等等爲理由,拖延給消費者回款時間,並且還會要求消費者向其他賬戶轉賬,以增加流水記錄、加快審批的速度,持續的騙取消費者的資金。
第四步,詐騙分子再以驗證消費者的賬戶是否正常、消費者是否具備還款能力等爲由,要求消費者支付保證金、手續費,或者讓消費者提供賬戶餘額的截圖,同時向消費者發送驗證碼,並要求提供,一旦他們獲取這個驗證碼,詐騙分子就會通過不法的途徑轉出消費者的賬戶資金;還有一種方法是要求消費者掃描他們提供的二維碼,直接轉賬到一個陌生的個人賬戶。
張志特別強調,很多人還不瞭解驗證碼的重要性,驗證碼是賬戶操作的一個實時的、動態的驗證程序,詐騙分子要求提供的驗證碼,實質上是他利用消費者的身份信息,在某些第三方APP上綁定快捷支付時使用,綁定後詐騙分子自行設定密碼,後續在快捷支付過程中,就無需再通過消費者本人,就可以直接使用您賬戶中的資金購買商品、轉移消費者的資金。
面對花樣百出的網貸詐騙,張志將“不聽、不信、不轉賬”的建議給到消費者。
“不聽”是指,貸款一定要去正規平臺,切勿輕易聽信網頁或者收到的短信鏈接、電話當中的貸款渠道。張志建議消費者從官方途徑加以覈實,比如撥打官方客服電話,或者銀行網點的對外公示的電話,來覈實這個員工、銀行的營業執照、公章、合同這些信息是否真實。不可輕易相信用金融機構logo、工牌爲頭像的聯繫人,在確認對方身份之前,切勿泄漏您的個人信息。
“不信”是說切勿相信所謂的“刷流水、貸款保證金、低息、無抵押、秒放款”。正規貸款需要提供一系列的輔助資料,經過金融機構對資質的嚴格審查才能獲得放款,切勿因貪圖低息、方便、快捷的放款而輕易上當。
“不轉賬”則是說,凡是在放款前要求轉賬的都是騙術,因爲正規貸款的金融機構,肯定不會在放款前要求您交納任何的費用。比如驗證賬戶、還款能力、交納保證金、預扣貸款利息或手續費等都是騙子的行騙花招。詐騙分子會通過讓消費者掃描二維碼或者提供驗證碼、點擊鏈接等方式要求消費者轉賬至陌生個人賬戶。
張志表示,要想杜絕被騙,只要把握兩點,1,千萬不要轉賬;2,切勿向任何人提供收到的驗證碼!正如前文介紹,一旦消費者將驗證碼提供給這些詐騙分子,就會導致資金損失。
此外,張志還提醒廣大消費者一定要保護好個人信息,切勿在不明鏈接填寫個人信息,比如身份證號碼、聯繫電話等等。不要隨意添加、通過陌生人的微信;不要將人照片等等資料隨意發送給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