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兒童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人民時評)

楊彥帆

由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承擔的“中國兒童健康扶貧計劃”開展疾病篩查、實施分類分批救治;多地兒科專家到脫貧地區服務,開展義診、教學查房、學術講座等活動,帶動學科建設……近年來,我國多措並舉,防止脫貧家庭因爲兒童重大疾病返貧,不斷鞏固脫貧地區來之不易的成果。

也應看到,一些脫貧地區的兒科醫療服務相對匱乏,如何緩解兒童看病難問題,成爲一項必須解答的課題。對於脫貧地區而言,加快兒科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不僅能更好滿足當地兒童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保障兒童健康成長,還能有效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從這個角度看,加強脫貧地區兒科建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助力人口高質量發展和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客觀上看,脫貧地區醫療基礎相對薄弱,醫療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地區間兒科資源分佈較不均衡。比如,兒科醫療機構主要集中在區縣級,科室設置不規範、醫療力量不全面;一些脫貧地區兒科基本醫療設備配備不足,無法滿足患兒的治療需求。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久久爲功,建設高水平兒童醫療服務網絡,不斷提升兒童疾病診療和救治能力。

從實踐來看,一些地方通過建立與省級、國家級兒科醫療機構的協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技術共享和人才共享,有力帶動了地方兒科服務水平的提升。北京兒童醫院探索建立專科聯盟,搭建全國兒科四級診療體系,通過“病人不動、醫生動”,讓更多患兒實現就近就醫;在雲南,通過對口幫扶,迪慶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相繼建立新生兒住院部、普通兒科住院部、兒科門診,設置兒科牀位……從“輸血”到“造血”,做到“幫扶一個,強化一科”,可以充分發揮牽頭醫院的輻射帶動作用,擴充脫貧地區兒科服務資源。進一步提升脫貧地區兒童醫療服務的可及性,需要用好各類協作機制,推進優質兒科資源下沉。

兒科醫生的短缺也是制約脫貧地區兒科發展的瓶頸之一。當前,脫貧地區兒科醫務人員存在總量不足、配置不均、力量不強等問題。比如,在一些脫貧地區,部分縣級醫療機構的兒科醫生是其他科室轉崗醫師,缺乏系統的兒科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基層兒科醫生流失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加大兒科醫生的培養力度,通過定向培養、在職培訓、待遇提升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也要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力度,對到脫貧地區服務的兒科醫生予以政策傾斜和支持。健全人才成長機制,提供兒科醫學人才施展才乾的廣闊舞臺,才能讓兒科醫生留得下、留得住。

近年來,我國促進遠程醫療服務向鄉鎮延伸,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已覆蓋90%左右的脫貧縣,已有不少基層醫院開展與省市縣級醫院的遠程會診,還有些地方通過遠程醫療服務平臺開展兒童健康管理,建立健康檔案,這些都是值得總結的經驗做法。這也啓示我們,應用好互聯網等新技術,通過遠程醫療服務平臺優化雙向轉診流程,對複雜或疑難病例組織遠程會診等,讓脫貧地區的患兒能夠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脫貧地區兒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醫療機構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兒童健康爲重點,提升醫療服務可及性,增強家長和兒童的健康意識,讓我們攜手努力,爲脫貧地區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9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