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部長你錯了 揭露荒謬稅改真相

文/今週刊整理

總統馬英九在上週《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自豪地說「經過稅改,亞洲四小龍中,我國的所得分配最平均。」但在《今週刊》獨家民調中,全民感受完全相反!同時財政部日前公佈4月國債鍾,換算國民每人負債24萬元,創11個月新高。貧富差距大,國家收不到稅而人民負債創新高才是現實。真正問題出在,總統與財政部長的稅改,永遠只有「所得」,卻忽視「財富」這個真正的問題。臺灣的稅改,需要新腦袋!

《今週刊》調查發現 臺灣財富分配極度傾斜

《今週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調查臺灣民衆對財富分配的認知與期待。據調查,民衆「以爲」目前臺灣前20%的有錢人,擁有全臺灣五七.八%的財富;最窮的二○%民衆擁有全臺五%的財富。接下來,我們問大家「期待」的均富是什麼?有趣的是,沒有人想要「一人一元」的絕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某種程度的分配差距。全民理想的分配中,最有錢的族羣可以分到「臺灣財」中的三七.七%,窮人拿到一○%,而中間族羣可以拿到五二.三%。調查顯示,民衆顯然還低估了富人所擁有的財富水平。

事實上,根據瑞士信貸委託倫敦政經學院於去年針對全球財富分配的研究《Global Wealth Research》,臺灣前20%的富人,擁有全臺74.7%的財富;而前1%的富人,則拿走32%的財富!最窮的族羣只分到0.04%的財富。臺灣貧富差距與巨大財富累積的面貌,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稅制,這個對付貧富不均最重要的武器,在臺灣,已經完全失靈

荒謬稅改,造就臺灣貧富差距的真正模樣

臺灣的財富分配結構,是高財產、低所得。然而,臺灣的稅制與稅改,卻是高所得稅、低財產稅。「臺灣稅制的問題是『一高二低缺綠』。」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德豐分析,臺灣現行稅制體系是對所得高課稅,對財產及消費低課稅,而且缺乏環境綠色稅制政策作爲國家施政的配套政策。最重要的是,所得稅率偏高,勞動所得者負擔相當高額稅負。所以當我們說稅制不公平時,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勞動者薪資繳稅太多,但有錢人的資產應徵收的,卻是政府收不到的財產稅。

月初獲得「全球最佳財政部長」的財政部長張盛和在今年推出財政健全方案,以「富人稅」等一連串加稅,卻全都衝着所得稅而來。「與其說是財政健全方案,不如說是火燒屁股的找錢方案!」政大財政系副教授陳國樑說:「這個方案沒有讓臺灣的財政更健全,反而透露財政部的急迫和困境。」

《今週刊》主張:降低所得稅、改革財產稅、調升消費稅,打破社會不公

財產稅主張1 :迴歸公平,遺贈稅調升至二○%

前財政部長何志欽說:「遺贈稅從五○%降到一○%,實在降太多,而且完全沒有配套。這是對社會公平很嚴重的打擊。」同時「遺贈稅作爲資本利得稅的補強,設在二○%,也能讓臺灣的資本利得稅更好接軌。」

財產稅主張2 :打擊囤房,實價課徵房地產持有稅

過低遺贈稅調降回來的資金流入房地產,但臺灣七成資產等同於一一二兆元的土地房屋,去年地價稅與房屋稅的稅收加起來,還不到總稅收的七%;元大一品苑的豪宅,每年持有稅不過四萬元,比一臺四千西西跑車的燃料稅加牌照稅五.七萬元還低。財政部前部長林全就說:「臺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最沒有效率的稅。」

所得稅主張1:降低所得稅稅率 從資本利得等稅基下手

財政健全方案強調增收「富人稅」,聽起來符合公平正義,但受新階級也只省下100億稅額,在每年3000億個人綜所稅中,僅幫助中產階級僅3%比率。林全指出:「臺灣最大問題就是稅基流失嚴重,而不是稅率。」他認爲,政府應該要做的是從降低稅率、擴大稅基着手。

所得稅主張2 :暫停課徵證所稅,改革從房地合一稅開始

資本利得,就是買賣資產所賺的錢,主要來源是交易股票、房地產的所得。但是臺灣這兩種稅制都不健全:證所稅既課不到稅 也不公平,不應繼續;而房地合一稅目前只做一半,林全說「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土地與房屋的價格『一刀切』。臺灣一定要與國際接軌,拋棄土地、房屋分離的概念。這個古怪的房地產稅制結構不改,臺灣的房地產稅制就沒有辦法真的改革。」

雖然從政治上來說,我們離真正的稅改還有一段路要走,但是,社會氣氛正在形成。《今週刊》民調中,民衆已意識到問題所在,遺贈稅、營利事業所得稅、資本利得稅、財產稅,都是民衆最希望調升的稅目。臺灣人,應該有一個更好的稅制改革,這也將是一六年總統參選人的重大責任。 (面對臺灣貧富差距真相,請見5/14出刊《今週刊》No.960期封面故事)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房屋稅新制上路 配套措施未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