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德國式理財術 被砍退休金自己賺

圖、文/今週刊

即使退休年金給付被大砍,但德國人仍然對退休生活保持樂觀想像;反觀臺灣,據《今週刊》與世新大學合作的「國人退休理財規畫調查」結果,由於對退休生活的期待消極,也讓理財行爲出現了致命的「保守病」。

依照德國在臺協會處長歐博哲的說法,高齡問題正在改變德國人的理財習慣,這個過去以來極度保守謹慎的民族,正在爲了提高報酬率而多承擔一些投資風險;那麼,處在全世界高齡化速度最快的環境裡,臺灣的理財族也有相應的準備嗎?

在《今週刊》與世新大學於今年六月合作的「國人退休理財規畫大調查」中,我們發現,保守,仍然是國人在退休金規畫上的理財主旋律

「你預估退休後每月需要花費多少錢?」面對這樣的問題,高達66.8%的受訪者認爲「不到3萬元」,其中,甚至有37.4%認爲,退休後每月花費將「不到2萬元」。

忽略通膨率,只求小確幸

「恐怕不太夠吧!」針對調查結果專精企管精算師葉崇琦解讀,國內多數民衆的退休規畫概念「有待加強」。「若把通膨率算進去的話,其實大家都低估了退休金的數字。很明顯的,很多人都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

葉崇琦分析,若單純從65歲退休後活20年,每月用2萬元,看似僅需存480萬元退休金;但若加計通膨率,假設一個今年30歲年輕人,想在65歲退休月花2萬元,以通貨膨脹率2%計算,「現在的2萬元」在35年後的實際購買力約等於「現在的1萬元」,其中還不包括醫療費用

事實上,本次調查中也發現,絕大多數的受訪者對未來退休生活「缺乏美好想像」,在被問及「此時此刻你對退休生活的想像爲何」時,有接近4成的受訪者表示「只求衣食無虞」,覺得「生活水準會降低」者也有21.2%,僅有3成2的人表示退休後可以「有錢有閒,生活精采」。

「臺灣與德國理財策略差異,就從這裡開始。」負責這次調查執行的世新大學財金副教授郭迺鋒解釋,德國的政府退休年金雖被大砍,但據調查,多數國民對退休生活的想像仍是「優閒安逸」,偏向正面,這使得他們自我調整,改用較爲積極的理財策略去填補政府退休金的不足;但臺灣人從「想像」層面就缺乏信心,影響所及,是理財動作也只能偏向「小確幸」,保守得不切實際。

心態超保守,愛買儲蓄

的確,從受訪者對投資理財工具的期待,也多少反映出國內理財族濃厚強烈的「守成心態」。在回答「對於退休理財工具的期待」時,排名第1的是,「穩定提供固定收益且風險極低」,佔比高達43%,排名2、3的是希望能夠「保本、零風險」以及「對抗通貨膨脹」,佔比分別達到15.1%及14.3%。而表明願意用較高風險換得較高報酬率的受訪者,則不到10%。

只想保本、不求報酬率,這樣的投資期待,造成民衆在退休理財的工具選擇上也趨向保守,甚至「無所作爲」。在被問及「目前最主要用哪一種投資理財工具來累積退休金」時,有高達28.6%的人「沒有任何規畫」排名第1,其次爲透過商業保險與定存者,分別佔20.8%與18.9%,選擇股票與股票型基金者僅15.2%,顯示國人對退休理財工具的選擇,的確「只求穩守、不求進攻」。

針對國人最常使用的退休理財商品──商業保險,葉崇琦直言:「投資報酬率可能無法對抗通膨。」他表示,國人買商業保險若是爲了退休規畫,大多買的是儲蓄險,但其實這類保單在繳費期間的投報率都相當低。

葉崇琦試算,假設以購買複利增額壽險存錢爲例,買一張6年期、保額10萬元,年繳49946元保費的商品計算,前6年的年複利約1.09%,若從期滿第10年解約金34270元來看,年複利也才1.7%,雖然比一年期的定存1.37%好些,但仍可能追不上每年假設2%的通膨率。「不是不能買,但是在理財效果定位上,儲蓄險的最大好處是強迫儲蓄,而非對抗通膨。」

「回到問題的最根本,就是國人對退休理財規畫的不夠積極。」葉崇琦指出,其實只要稍稍花點心思,提早尋找年報酬率4%到6%的理財商品,做退休理財規畫,存到最基本的1000萬元退休金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他指出,假設同樣是35歲開始存退休金,存到65歲退休,若找到年報酬率6%的理財商品,每月只要存4996元,就能存到1000萬退休金。(閱讀全文http://goo.gl/xefLH3)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977期)。

延伸閱讀》 千萬不要用「薪水」買茶葉蛋微不足道的地方 都是有錢人默默致富的關鍵聰明購物的6大工具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