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發會登場 劉德音:勿把議題框在親中、親美 要討論臺灣強大的方法

臺積電前董事長、經發會顧問劉德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經濟發展委員會顧問會議今日登場,臺積電前董事長劉德音發表演說時表示,美國現在所有的政策討論都一分爲二,導致於所有人的思想都被框住,沒有辦法有好奇心,臺灣也有這種危險,因此不要把任何議題框在親中、親美,要充分討論讓臺灣強大的方法。

劉德音今日受邀以「從公司經營看國家的經濟發展」爲題發表專題演講,爲臺灣如何發展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獻策,及推動AI在各類型產業的應用。

他強調,近年來AI技術在產業的應用是各國產業升級新的契機,政府應該積極輔導在各個產業中,有領域知識的AI應用服務公司,加速AI在各個中小型產業的應用,建立應用AI的管理辦法和商業模式,提升全民的生產力。

劉德音表示,現在每個國家都在看AI,臺灣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麼樣能做得更好,臺灣最強的就是應用,AI在臺灣是有機會。但他也說,AI的管理讓公司內部的工作內容都改變,組織也必須要隨之改變,但大部分公司組織無法改,這是一大挑戰。

劉德音指出,要推動臺灣經濟發展,應該看清楚臺灣經濟發展的相對優勢與相對劣勢,相對劣勢不要不承認,才能把國家資源放對的地方。利用臺灣的相對優勢發展具有競爭力的公司,在世界各個重要產業鏈中,發展關鍵元件的設計與生產製造,包括半導體、太空、綠能、電動車、資料庫、生技等產業的產業鏈中,發展能不斷創新的關鍵元件。

劉德音更說,資料庫產業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物,臺灣千萬不要放棄,繼續研究發展,就能讓世界非靠臺灣不可。

此外,劉德音也認爲,臺灣的本地市場太小,產品要有很大發展潛力,在臺灣是沒辦法的,可以當富有商人,但無法對臺灣經濟有貢獻,因此應該一開始就以世界市場爲目標,不管是代工或是品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該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市場大小,「找出成長的可能性,重要的是世界對你附加價值的承認。」

臺灣許多成功的產業都歸因於有高度彈性的協力廠商的投入,共同發揮整體的競爭力,臺灣特有的工程師文化、交通運輸、資通網路以及公私協力的能力,是建立產業生態系的優勢,但不要對過去的事情驕傲,「領先的人進步的的速度是不是比追趕的要大,這纔是真正的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