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的主心骨與急救藥

千呼萬喚,中國大陸的救市措施接龍推出,金融與財政新政策接續上場,急如星火,勢如雷霆。記者謝守真/攝影

千呼萬喚,中國大陸的救市措施接龍推出,金融與財政新政策接續上場,急如星火,勢如雷霆。近期出臺一系列提振經濟政策,目標在於直接拉動第4季度的經濟增長,以確保全年經濟成長達5%的目標。

大陸當局揮出組合拳,除了保增長的目標之外,去風險也是當務之急,爲此而推出習近平掌權以來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這些救市方案確實發揮初步效果,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如此,何苦姍姍來遲?而且像擠牙膏一樣,一點一滴推出,爲何不能早早一步到位?

中共中央救市措施鎖定的目標集中在挽救地方債務危機,加大銀行信貸投放能力,穩定房市與房價,並且給予社會弱勢紓困、刺激消費的補貼。這些問題由來已久,都不是新爆出的,爲何至今才加大力道?

這一波經濟下行其實主要是信心不足、預期偏弱所致,這與中共近幾年來諸多打壓市場機制有關,也與當局挽救經濟情勢的政策「供不應求」有關。即使這一波大放水的救市政策,規模不小,但與日本長達20幾年的救市政策或是美國應對金融海嘯的對策比起來,還是顯得瞻前顧後,相對謹慎。或許擔心無法恢復市場信心,所以主政官員一再宣示,還有政策與子彈在路上。其用心無非是爲持續的財政與金融大放水做預告,以提振各界對政府的信心,提高對後市的預期。

各方看待中共中央祭出的大規模、大手筆救市措施,在訝異與興奮之餘,心中大石卻未能放下,懷疑這些措施雖是政策轉變的一個拐點,但也只是應變的短期措施而已,長期戰略以及政策思維仍然維持不變。

習近平確信長期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技術的突破所驅動,只有強科技、強制造才能確保經濟基石,帶來高薪工作並提高收入,並粉碎美國及其盟邦的技術封鎖,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個思維主導中國大陸的經濟政策。他掌權十年,所設定的核心目標不是使GDP增速最大化,而是打造一個技術強大、製造業昌盛的自主性經濟體。自川普政府發動科技封鎖大戰以來,他更確信科技自立自強纔是唯一可恃的資本。至於金融、網路平臺、房地產等產業,在中共中央眼中,都投機性太強,於國力增長沒有大益。

近期拉擡房地產與股市施展大力道,根本目的也不是爲了提振市場活力與外溢效應,而是爲了救市維穩。當局希望讓資本從房地產投資與股市投機轉移到技術密集型製造業,纔是中國未來繁榮與強大的基礎。這正是習近平堅持與奮鬥的主心骨。

主心骨是指可依靠的核心力量,可以做爲憑藉,可以起核心作用。其相近詞是「頂樑柱」。主心骨與頂樑柱不僅指涉事情,也指涉人物。習近平堅決邁向第三乃至第四個任期,就是由於確信他這個主心骨不能卸下重擔,必須繼續扮演核心人物,主導中國的發展大局,做好頂層設計,制訂福國利民的政策方針。他有一套系統性的治國藍圖,十餘年來按部就班落實,所奉行的戰略目標堅持不改,遇見颶風大浪,仍堅持前進方向,只做戰術性調整。

長期計劃要取得成功,短期穩定是必要的,這纔是中共中央近期大開大闔祭出救市措施的原委。我們不能誤判中共在習近平任內會放任民企野蠻成長,一旦市場秩序出現混亂,投機倒把猖獗,中共必然強力治理整頓,不會手軟。另一方面,凡有益於科技提升及高端製造業發展的的資源與計劃,中共都會視之如寶,積極爭取與扶助。

臺灣的產業政策以及臺商的投資策略,必須認清中共追求民族復興,發展高科技、獨厚高端製造業的長遠目標不會變,救市措施只是短期應變戰術的調整;畢竟,急救藥永遠不能啃食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