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
全球化:中國版vs.美國版。路透
美國在12月初修訂了《出口管理條例》,將140箇中國半導體行業添加到「實體清單」;中國予以反制也宣佈禁止原物料包括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對美出口。美國一系列動作除了有遏華動機之外,更多的是持續自川普1.0時代以來的反全球化思維,川普2.0尚未上任,即宣稱要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加徵關稅,即是對反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
僅僅在大約十年之前,美國是全球最主張、最積極推動全球化的國家,一度甚至把全球化上升到一個道德高度,對一些全球化程度不足的國家施加道德壓力,但這麼全球化基本教義派的美國,何以從川普1.0開始改變了方向,從「全球化」逆轉爲「反全球化」,拜登與川普、民主黨與共和黨雖處處不對盤,卻在反全球化上高度一致,甚至還去全球化及逆全球化,這其中演變的邏輯爲何,讓很多人不解。
作爲對照,中國大陸在1978年之前實行的不僅是計劃公有體制,基本與世界上所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不相往來,換言之,是一個反全球化的忠實履行者,但從1979年開始出現了轉變,中共第11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革開放決定,可視爲中國走向全球化的1.0。大約20年後,2001年加入WTO,可視爲中國走向全球化的2.0,中國終於認識全球化的好處並開始認真擁抱全球化了;2013年,剛上任未久的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情況一如上個世紀的美國,不但自己堅定不移地全球化,還號召、鼓勵各國一同加入全球化的大潮流,這應是中國邁向全球化的3.0了。如果把中國跟美國對照起來,一個從原本的全球化發展爲反全球化,另一個則從原本的反全球化轉變爲支持及擁抱全球化,這其中,到底是什麼邏輯才解釋得通?
其實,邏輯就在全球化的邏輯中。就經濟學理而言,全球化有三個邏輯,分別是優化配置、優勝劣汰和優勢互補。優化配置容易理解,這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而全球化即是市場經濟從一國範圍延伸爲對全球範圍的覆蓋,故全球化自然也確保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關鍵在第二個優,即優勝劣汰,市場經濟必然充分競爭,充分競爭必然會優勝劣汰,關鍵是誰決定誰是優、誰是劣?表面看是市場,但市場又憑什麼決定誰是優、誰是劣?憑的是誰有核心競爭力或誰的核心競爭力更強,有核心競爭力者或核心競爭力強大者勝出,無核心競爭力或核心競爭力弱者淘汰。
長期以來,美國幾乎在每一領域都擁有超強的核心競爭力,讓它在競爭中佔盡優勢擊敗對手,所以那時的美國贊成並鼓吹全球化。但時至今日,美國在製造業上早已缺乏競爭力了,2010年美國製造業王國的地位就被後起的中國取代了。這即是川普看到的美國的危機,所以他要用關稅來保護美國本土的製造業,爲此不惜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相反的,中國在2010年取代美國成爲全球製造業王國,說明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早已今非昔比,所以中國不畏全球化,反而力推全球化。
但同樣的全球化,今天中國的全球化和當年美國的全球化有一基本不同。全球化強調市場經濟,這一點,中國版和美國版並無不同;如有不同,是美國版的市場經濟需有更多及明顯的資本主義色彩,也就是一切爲追求最高利潤,可以無視於公平與正義,因此,上世紀以來的美國版全球化,雖然帶來了全球經濟的繁榮,但同時也產生了國際間的貧富差距問題。
以學術概念表達,美國版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加帝國主義,美國是最大甚至是唯一的受惠者,中國版全球化則是市場經濟加社會主義,中國將與全球化的各國合作共贏。從人類大歷史的角度看,這或許也是全球化從1.0版到2.0版的進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