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維方式2:價格、成本 、計劃經濟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不一定能讓你改變世界,但一定能讓你改變看這個世界的方式。我講這句話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經濟學作爲社會學科的皇冠,人人都可以懂一些,這不是壞事,只會是好事。
但如果你手裡拿着“30分鐘讀懂經濟學”“極簡經濟學”這種欺世盜名的散裝經濟學書籍,那麼就有些可惜了。
但如果你不是讀經濟學專業,想做經濟學方面的研究,讀更專業的經濟學專著又難免太過艱深,不夠深入淺出,門檻太高,反而讓你對經濟學心生畏懼。
所以,我準備簡化這本書,那就是索維爾的《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這本書我改寫後,只有一半的字數,看起來更輕鬆一點。還配上了音頻。
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用專研經濟學,但又想懂一些經濟學,看懂市場各種現象背後的邏輯和規律,這本書是必看的。
對於經濟學小白來說,這本書和《一課經濟學》(我也將改寫)《小島經濟學》可以說是最好的入門書籍。
之前,我認爲要改寫一些複雜的理論書籍,現在我認爲先要搞普及書先,這樣基礎纔會紮實,纔會更容易喜歡上經濟學。
全年計劃十來本吧,現在已經更新了六七本了,預計全年會超過十五本書。這個合集僅售99元,更新將超過200次。
第三、 價格與成本
不少人將價格理解爲賣家可以隨便定的一個數字,他們的經驗觀察是,你看,價格不就是那些老闆們,最後計算利潤成本後寫下的一個數字嗎?
當然不是如此,價格並不是賣方隨意設定的數字。
你可以爲自己的產品或服務定任何價格,但只有在消費者願意支付時,這個價格才具有實際意義。
這取決於有多少消費者需要你的商品和服務,以及其他生產者的售價是多少。
比如,即使你認爲你的商品值100美元,但如果其他生產者以70美元的價格出售相同的商品,消費者仍然不會購買你的商品。
有些人將高價格歸咎於“貪婪”,認爲賣方可以隨意定價,這是完全錯誤的。
市場競爭限制了商品定價,市場環境決定了價格。
賣方的個人意願對買方願意支付的價格毫無影響。
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消費者的選擇影響了資源的有效利用。
比如,奶酪、冰激凌和酸奶的原料是牛奶,消費者購買奶酪、冰激凌和酸奶時,實際上也購買了生產這些產品的牛奶。
對奶酪的需求上升時,奶酪生產者會增加牛奶採購,推動牛奶價格上漲。
這時,冰激凌和酸奶的生產者會提高價格以彌補成本上漲,消費者可能會減少對這些產品的購買。
那麼,生產者是如何知道要採購多少牛奶呢?
他們根據漲價後的奶製品收入來購買相應的牛奶量。
如果冰激凌的消費者沒有減少購買,而酸奶的消費者減少了購買,那麼奶酪生產所需的牛奶會更多地來自於酸奶生產中的牛奶。
對某種原料的需求增加會帶動其價格上漲,這一原則適用於任何資源。
再比如,紙張需求翻倍會增加木漿需求,木漿需求增加會推高木材價格,進而導致棒球棒和傢俱價格上漲。
隨着牛奶價格上漲,奶牛養殖增加,牛皮變少,棒球手套價格也會上漲。
價格變化的影響就像水中的漣漪,會波及整個經濟。
中央計劃者無法有效追蹤所有價格,而個人和企業只需掌握與自己決策相關的價格就可以了。
價格在供需關係中的作用,能快速整合信息,比中央計劃者更有效率。
市場價格通過供需關係自動調節資源配置,使資源從過剩產品轉移到短缺產品中。
稀缺資源有多種用途,某個用途的價值決定了資源用於其他用途的成本。市場價格競爭下,資源會流向最具價值的用途。
資源在不同用途間的調整是漸進的,價格調節使資源在各用途間保持平衡,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某一用途導致短缺和過剩。
在沒有價格機制的經濟體系中,就會經常出現商品過剩和短缺並存的情況。
有效配置稀缺資源對無數人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
價格傳遞了資源的真實成本,反映在市場上就是消費者爲獲取資源願意支付的價格,這個價格成爲其他人必須支付的成本。
任何經濟體系中,東西的真實成本是將其用於其他用途的價值。
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還是封建制度,建造一座橋樑的真實成本是用相同的人工和原料可以建造的其他產品的價值。
即使不涉及金錢,對個人而言,看電視的成本是相同時間用來做其他事情的價值。
第四、不同的經濟體制
不同的經濟體在處理稀缺資源時方式和效率各不相同。
無論經濟體制如何,這一基本事實始終存在,那就是資源總是稀缺的。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價格機制與中央計劃經濟在資源分配效率上的差異。
在蘇聯解體前的開放時期,兩位蘇聯經濟學家尼古拉·什梅廖夫和弗拉基米爾·波波夫坦率地描述了蘇聯經濟體制的運作。
他們指出,蘇聯的生產企業向政府提需求時,總是要求超過實際生產所需的資源。
這些企業管理者沒有動力去節約資源,因爲他們知道“身居高位”的官員無法確切知道實際需求。結果就是資源浪費,包括工人和物資的浪費。
他們估計,蘇聯大部分企業有5%到15%的工人是多餘的,存在的目的是“以防萬一”。
相比之下,通過價格調節的經濟體,如日本和德國,生產同樣數量的產品所需資源更少。
蘇聯在生產1噸銅時要消耗1000度電,而在聯邦德國只需300度;蘇聯生產1噸水泥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兩倍。
蘇聯並不缺少資源和人才,缺少的是有效利用資源的經濟體系。
在價格調節的市場經濟中,企業只有保持成本低於銷售收入才能生存。
在這種經濟中,企業所需的投入量是根據精確評估的,而不是依賴高層政府官員的命令。
中央計劃者不可能掌握所有行業和產品的詳細信息,這種權力與知識的分離是問題的核心。
通過價格調節的經濟體系可以快速有效地響應市場需求,避免資源浪費和短缺。
相比之下,中央計劃經濟往往因信息不對稱和官僚管理的低效率而導致資源浪費和生產過剩或短缺。
在20世紀60年代,非洲國家加納和科特迪瓦的經濟發展就展示了市場經濟和中央計劃經濟的不同結果。
加納依靠政府運作經濟,而科特迪瓦實行自由市場。
到1982年,科特迪瓦經濟大大超過加納,即使最貧窮的20%人口的收入也超過加納大多數人的收入。
類似的例子還有緬甸和泰國、印度和韓國等。
放鬆政府管制、更多依靠市場價格來配置資源的國家,其經濟表現普遍優於堅持計劃經濟的國家。
20世紀90年代,印度放棄經濟孤立和計劃體制,迎來了6%的年增長率,成爲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經濟增長迅速。
1978年,中國只有不到10%的農產品在市場上銷售,而到1990年,這一比例已達80%。
中國的經濟改革帶來了年均9%的經濟增長率,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最後總結一下,中央計劃的根本問題在於計劃者無法全面掌握和處理經濟中所有的複雜信息。
而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機制自動協調無數獨立決策,使資源流向最有效的用途。
價格不僅是貨幣的轉移方式,更是影響資源使用和生產行爲的經濟激勵。
價格信號迫使最瞭解自己情況的人做出購買決定,而不是依賴價格委員會或政府官員。
價格信號能夠迅速反映市場變化,引導資源配置,避免資源浪費和短缺。
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必須保持成本低於銷售收入,否則將面臨虧損甚至破產。
在市場經濟中,虧損與盈利同等重要。
虧損迫使生產者停止生產消費者不需要的東西,使資源重新分配到更有效的用途。
相比之下,中央計劃經濟中的錯誤可能持續無限期,後果由全社會承擔。
知識是稀缺資源之一,價格機制迫使那些最瞭解情況的人做出最有效的決策。
中央計劃經濟中的計劃者無法全面掌握所有信息,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相反,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機制自動協調無數獨立決策,使資源流向最有效的用途。
總之,市場經濟通過價格機制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中央計劃經濟因信息不對稱和管理低效而難以實現這一目標。
價格機制是理解經濟學的基礎,它通過調節供需關係,引導資源流向最有效的用途,提高了整體經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