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迸發新活力新動能
證券時報記者 郭博昊
今天是京津冀協同發展11週年的日子。站在這一重要時點,回望過去,展望未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是一幅宏偉的藍圖,更是一步步從規劃走向現實的生動實踐。近期,記者在調研採訪中深刻感受到,政府部門服務水平的提升、企業幹勁的增強以及對未來的良好預期,正爲區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的京津冀地區,流動更快了。近日,記者一早從東三環出發到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大廠縣交界處的北京發展改革委辦公地,參加京津冀協同發展11週年新聞發佈會,全程僅花費時間38分鐘,通勤時間明顯縮短。一條東西走向的廣渠快速路,串聯起北京城區和城市副中心,改變了昔日兩地通勤過度依賴京通快速路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城市副中心和大廠縣通勤人員到達北京城區的通行效率。交通一體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軍”,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便利了人員往來,更促進了資源要素的跨區域流動。
如今的京津冀地區,聯繫更緊了。“開通一條路”“共造一輛車”“共建一批園”“智算一張網”,正在鏈出產業新優勢。記者跟進採訪的多家企業負責人對京津冀協同發展帶來的產業鏈協同效應讚不絕口。產業鏈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資源要素的跨域整合,不僅降低了企業成本,還提升了整體效率,爲區域經濟注入了新動能。
如今在京津冀地區,辦事效率更高了。一個典型案例便是京津冀在自動駕駛貨車跨省行駛方面走在了前列,而其背後的支撐原因,正如小馬智行副總裁、卡車事業部負責人李衡宇所說,是三地互認資質、里程。制度創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保障。從資質互認到數據共享,制度層面的突破爲區域協同掃清了障礙。
11年,是一個新起點。協同發展,是一項長期工程。京津冀協同發展從藍圖到現實,從探索到深化,三地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緊密的聯繫、更加高效的機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