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海巡署航空分署機隊規劃遭擱置——空中偵巡能量建構延宕20年
▲新北操演爲海巡署近年大規模的艦艇演習,堪稱臺版的海上觀艦式,惟空拍能量依舊委之於空勤總隊直升機。(圖/CGA)
●文/軍事家
先前改組後的海委會的空中機隊規劃再度遭到擱置,這是相關規劃的再度擱置,若海委會計劃單位無法確認空中偵巡能量與機種,恐怕3個月後會再度遭到擱置。而距2000年海巡署成立時,空中偵巡能量的空隙已有20年。
海巡署航空分署機隊
據平面媒體2月24日的報導顯示,海委會規劃成立海巡署航空分署機隊,預計採購12架定翼機(4架C-130J、8架畢琪350ER)、8架旋翼機,除保障海事安全外,對中國近年共機頻繁擾臺的「灰色地帶衝突」也能因應。
這是海委會所提出的「籌建空中能量以強化海巡任務的可行性與必要評估」報告。
上述機隊建構成本爲250億臺幣,較空軍出動2,197架次戰機應對共機所耗費的255億臺幣便宜,但因各相關單位反對而遭擱置。
▲日本海上保安廳引進畢琪350飛機,主要是配置追蹤雷達與紅外線熱影像儀,便利搜索落海的海難者,並不從事對抗不明機的任務。(圖/Japan Coast Guard)
但早在2019年11月,海委會就提出類似構想,當時初估預算爲50億臺幣。
預算增加在許多單位建構過程中常常發生,通常爲初始建構時成本未能精算與其他後勤維保低估所致,但外界也就海委會規劃的機種提出質疑;首先就是C-130J運輸機,如果政府預算有餘裕能採購C-130J,首要的也是先替補空軍的C-130H機隊;其次是8架畢琪350ER,這很明顯的是參考日本海上保安廳的現役機種而來。
海上保安廳的畢琪200因機樑等腐蝕問題等超出預期,因此於1999年後陸續引進10架畢琪350,這些畢琪350加裝搜索雷達、可拆卸式紅外線熱影像儀,方便追蹤與鎖定海上遇難船員,主要是當作海上救生、救難所用。
就實務面來看,日本應對侵犯防空識別區的不明機艦,主力還是航空與海上自衛隊的機艦應對;海委會預計新規劃成立的空中機隊(滯空時間需達8小時)對應擾臺共機,這類「以慢制慢」的想法不是不可行,但各國應付這類「準軍事衝突」的方法還是派遣海空軍兵力應對,況且海委會還有很多要事要做。
空中偵巡能量首重旋翼機
上述的空中能量籌建早於20年前就已出爐。2000年新成立的海巡署是容納內政部警政署水上警察局、財政部關稅總局緝私艦艇、軍管部軍職與其他文職人員而來。
當時粗分爲署本部(木柵)、洋總局(淡水)與岸總局(中和)。當時的組織籌劃階段就有「空中偵巡隊」的籌設。
2000年空中偵巡隊的初步規劃,是以定翼、旋翼與無人機爲主,建構沿岸、近海與遠洋的24小時偵巡能量,建構順序爲旋翼機、之後爲定翼機與無人機,其中旋翼機因爲任務彈性大,因此當時對直升機組員的招募要求爲從軍、民兩大管道中,具備1,500飛行小時以上的飛行員爲主力,後續再培訓新機組員充實。
▲大型直升機雖然滯空時間長但相對的也有落艦不易的困難。(圖/ROC CGA)
具體構想爲北中南東與外島五大區域,每一區都有1架無人機24小時偵巡,各區備便1架、後勤維修再1架,總計15架無人機遂行偵巡,長距離偵巡以定翼機並遂行緊急救難機具的投放,之後再以旋翼機救援的運用方式。
不過後續政府在統一運用公務航空器的構想下成立空中勤務總隊,統一整合警政署空警隊、消防署先前的空勤能量,這也是海巡署沒有專責的空中能量的由來;相對的日、韓、越南、菲律賓與中國海巡單位都有專屬的海巡任務機隊,兩相比對更顯得海巡空中偵巡能量的不足與建構的急迫性。
▲海巡署艦隊分署所屬大型巡防艦,過往曾驗證過海軍直升機落艦,不過上次的實機驗證是靠泊時驗證,與實際落艦尚有若干差異。(圖/ROC CGA)
海巡單位籌組空中偵巡能量在大方向上並無問題,但首先要把無人機的籌獲選項納入,其次是預劃能「落艦」的輕中型直升機,並建構完善的後勤補保能量維持這支機隊,最後則是在空中偵巡能量建構並運作一段時間後,再籌想定翼機的建置,灰色地帶衝突與東南沙的遠距離武裝衝突,還是交由海空軍應對。
各國海巡單位所操作的旋翼機因需在海上值勤,通常會被要求配備雙發動機,輕型直升機雖然落艦與搜救吊掛作業容易,但滯空與巡弋時間卻較中型直升機短;以日本海上保安廳PLH巡視船來說,具體的直升機參考機型爲貝爾212或超級美洲豹AS332;囿於旋翼機的發展日新月異,海委會企劃單位需提前規劃與籌獲。
▲海巡署創建之初就有空中偵巡隊的芻議,後續在政府統一機隊運用的狀況下,海巡署迄今並未擁有自己的直升機隊,現在卻規劃要擁有比空軍高階的運輸機,難免讓外界質疑。(圖/ROC CGA)
先前海巡單位的部份艦艇曾執行過直升機落艦訓練(空勤總隊AS365海豚式),海軍S70C直升機也曾落於海巡高雄艦,相關的落艦程序與作業規範想必也已完備,現階段海委會企劃單位要做的是,儘量爭取空勤總隊的直升機駐留、完善大型巡防艦直升機甲板與機庫,以利直升機駐留同時利用「碧海專案」之類的時期「帶」直升機出海。
這類實際帶機隨艦出海操演次數多了,除了累積機艦組員的實做經驗外,也可順勢將紀錄實際操作上的困難,做爲日後改進的參考與爭取預算的依據,這種方式總比企劃單位的紙上規劃要來得強。
熱門點閱》
► 傳美將公佈新軍售》梅復興/M109A6自走榴彈砲: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
► 陳清河/數位匯流衝擊產業 轉型爲媒體生存之道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全球防衛雜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 聽Podcast每週五聽【譚兵讀武】聊歷史看兩岸Apple:https://apple.co/3ibJl8FSpotify:https://spoti.fi/34aNBA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