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書摘》內心尖叫的紊亂型依附 自相矛盾的心理

父親與母親理所當然要提供子女必要的照顧,子女也是天生期待照顧者給予呵護。(示意圖/Shutterstock)

如果焦慮依附與迴避依附兩個向度同時都很高的話會如何呢?當我們理解焦慮依附會嘗試靠近,而回避依附會擺出遠離的姿態時,是否就會出現究竟是該靠近,還是該遠離的慌張又混亂的情境呢?就好比在十字路口同時亮了綠燈跟紅燈一樣,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怎麼做?是要前進、還是該停下?這時我們勢必會處於相當複雜的狀態之中。

依附研究的初期,繼將幼兒依附類型化的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之後,瑪麗.梅恩(Mary Main)進行了所謂「陌生情境測驗」。首先,讓幼兒在實驗遊戲房(不熟悉的環境)中玩耍,接着媽媽突然走出去(意料之外的分離)、實驗者走進遊戲房(與陌生人見面)的情況下,觀察孩子如何表達與媽媽分離的焦慮不安,並測量其依附質量特性。梅恩觀察幼兒與母親之間的互動狀態後,發現了一個饒富趣味的事實,原本我們所知的依附類型僅有安全型、迴避型(高度迴避依附)、抵抗型(高度焦慮依附)三種,但這一實驗卻發現了不屬於既有類型的新類型。在實驗記錄影片中,幼兒出現了奇怪反應,當陌生人走出遊戲房,媽媽再次進到遊戲房時,會伸出手臂哭着跑向媽媽,但卻又突然停下腳步轉過身、僵在原地、癱坐在地、發呆的幼兒,梅恩將這一類行爲稱爲「內心尖叫」,之後將其分類爲「紊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disoriented)。

紊亂型依附會在依附對象既是唯一的避風港,同時又是危險根源之時出現,換句話說,當因外部威脅倍感不安時走向依附對象並依賴該安全網的孩子,會處於「前進」與「遠離」兩相沖突的認同需求之間動彈不得。

令人唏噓的是,他們的幼年期或是兒童期也多處於殘酷的世界,因爲照顧者的虐待或照顧者罹患嚴重憂鬱症,進而讓這些孩童不是成長於溫暖平靜的天國,而是處於時熱時冷的可怕地獄。父親與母親理所當然要提供子女必要的照顧,子女也是天生期待照顧者給予呵護,但若那個自己要叫「媽媽」、「爸爸」的人很可怕、很恐怖,或是讓自己承受生理上、心理上的暴力,又或者像處於昏迷狀態般沒有迴應,就會呈現出不知道該靠近,還是該遠離的混亂狀態。

更令人難過的是依附對象對待自己的態度,會造成自我存在價值混亂這一點,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該站在哪邊,也就是深陷混沌的狀態。

(本文摘自《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方言文化)

【內容簡介】

持續的快樂感=50%設定點+10%生活情況+40%意志活動

在意別人是正常的,想太多,纔會不正常;

如何不過度在意,甩開憂慮,是人生重要課題!

你知道太過在意別人是對自己的情緒暴力嗎?在關係中的不被認同以及被無視,經常性的影響自我情緒,導致自己總是跟着他人的評價搖擺,進而感到焦慮。如何擺脫情緒上的惡性循環一直是人生中的重要課題。

本書以情境劇場告訴你要在自我以及人際上達成平衡,就要先照顧自我,遠離負面情緒,並且理解內心需求,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現在人際關係的問題其實與童年傷痕有很大關係

幼時因爲社會與情感需求,我們至少需要與一名主要照顧者發展出親近關係,如果在這個親近關係上獲得了足夠的需求滿足,心理學上稱爲安全型依附,反之若無法得到健全的滿足,可能會造成之後心理與交際上的障礙,於是就會形成三種不安全型依附。

>焦慮型依附

>迴避型依附

>紊亂型依附

不論是何種依附關係,都源自於幼時所經歷的親近體驗,這些會直接影響成人後的人際關係,並且都具有渴望他人認同的這個相同特點。

◎練習填補內心空缺,接納原本的自我

當渴望他人的稱讚與認同而極欲獲得愛時,我們就會看他人臉色,做出毫無信念的行爲,同時讓生活逐漸走向不安。認同上癮的根源會下意識地讓自己成爲無價值的存在,對自己感到羞愧,因此才極度希望透過外部認同來恢復自我價值。

想要改變在意他人的習慣,第一步就是要練習觀察自己,以客觀的方式觀察自己,傾聽內在的聲音。第二步是給自己一句安慰的話,回想過去曾讓自己激動不已的經驗,或者是認同自己的人的一句話等等,都是可以激勵自已,填補心中空缺的能量。

轉變自我觀點後,相信你會理解到自己是多麼優秀,並且更能感受到周遭傳遞給你的正面能量。學會觀察自己,理解自我內心,與內心受傷的孩子擁抱,更能夠知道自己需要的事物,並且瞭解到其實幸福一直在自己身邊,活出更快樂更理想的自己。

【作者簡介】

>李東龜

延世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擁有首爾大心理學系學士與碩士學位,美國密蘇里州州立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學位。歷任美國普渡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韓國心理學會暨韓國諮商心理學會副會長。除有多本著作外,更透過JTBC的「金濟東的Talk to you」、YTN科學頻道的「思想研究所」、tvN的「爲你閱讀」等節目,向大衆推廣心理學。

>李誠職

延世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擁有美國田納西大學諮商學碩士、肯塔基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學位。現任韓國諮商學會旗下的心理治療學會與學校諮商學會副會長,同時經營宇宙心理諮商中心,並致力於心理諮商與專家培育。

>安夏陽

龍門心理諮商研究大學諮商心理學系教授,擁有延世大學教育學系之諮商教育碩士與博士學位。歷任延世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員、梨花女子大學教育革新團THE人才培育總部研究員。現任韓國諮商心理學會中長期發展TFT委員長,致力於以依附理論爲基礎的諮商與研究,以及諮商者教育。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爲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爲愛重生:找尋希望的翅膀》、《爲了好好活着,我們最終走向更壞》、《我已經忍你很久了!》等書。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在意別人而受傷,怎麼找回快樂》/方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