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40年前的偷拍照,才明白,爲何現在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
看了一組40年前孩子們玩樂的照片,我不禁感慨萬千,以前我們的童年,是真的很快樂。
而看到這些照片後才明白,爲何現在每5個孩子,就有1個抑鬱傾向。
那時候的毽子,大多是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的。
大家聚在一起,比次數、比連踢時間、比花樣,什麼盤踢、磕踢、拐踢、繃踢,花樣繁多。
小小的毽子在空中上下翻飛,陽光下如同美麗的小鳥歡快滑翔,孩子們也常常玩得滿頭大汗,卻不亦樂乎。
跳房子更是受女孩子喜愛。
在地上用粉筆畫好格子,標上數字,單腳跳着依次將石子踢進格子裡,過程中還得小心別壓線、別踩出格子,歡聲笑語迴盪在街巷間。
哪怕是像老鷹捉小雞這樣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遊戲,孩子們也能在操場上、院子裡瘋玩一個下午,你追我趕,嬉笑尖叫。
那純粹的互動和嬉戲,讓快樂變得如此簡單純粹。
那時候,沒有上不完的補課班,也沒有寫不完的作業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每天放學後,校園裡、操場上滿是孩子們矯健的身影,他們盡情地奔跑、玩耍,釋放着無限的活力。
回家後,孩子們第一件事就是,迅速寫完爲數不多的作業,然後便迫不及待地衝向門外,和小夥伴們盡情撒歡。
樓下、小巷裡、馬路牙子上,到處都能看到他們打打鬧鬧的身影。
他們拿着樹枝假裝御劍飛行,幻想自己是江湖大俠,在街頭衝鋒陷陣,彷彿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遊樂場。
哪怕院子小點也沒關係,只要心中裝着大大的世界,照樣可以在這裡指點江山,夢想有時候就是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裡誕生的呢。
到了夏天,海邊、池塘邊更是成了孩子們的歡樂天地。
他們歡笑着在水裡捉小魚,感受着水的清涼和小魚在指尖滑過的奇妙觸感;
在池塘邊捉泥鰍,哪怕弄得滿身是泥也毫不在意,那黑黝黝、滑溜溜的泥鰍在手中掙扎,惹得孩子們笑聲不斷。
玩累了,就往草坪上一躺,再順勢打幾個滾,身上沾滿了獨屬於大自然的芳香。
仰望着藍天白雲,感受着微風輕拂,時間彷彿都慢了下來。
湖邊楊柳依依,湖水波光粼粼,孩子們坐在湖邊放聲歌唱:“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那歌聲和着蟬鳴、伴着微風,編織成了最美好的童年樂章,讓那段悠長又溫柔的時光深深地印刻在了記憶深處。
而如今,孩子們面臨的現狀,着實令人憂心。
隨着社會競爭愈發激烈,家長們懷揣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急切期望。
週末、假期紛紛給孩子安排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特長班,希望孩子能全面發展、技高一籌。
現在的孩子,就連課間十分鐘都難以盡情玩耍。
很多學校爲了保障安全、便於管理等原因,不允許學生下樓活動,只能在班級裡稍微走動走動。
原本可以用來放鬆身心、與小夥伴們嬉笑打鬧的短暫時光,也變得如此侷促。
長期處於這樣的學習節奏下,孩子們小小的肩膀上揹負着沉甸甸的壓力。
被繁重的課業壓得喘不過氣來,逐漸失去了孩童該有的天真,眼中的光彩也慢慢黯淡下去。
當下孩子的心理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據中科院發佈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 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鬱檢出率爲 24.6%,其中輕度抑鬱 17.2%,重度抑鬱爲 7.4%,這意味着每 5 個孩子中就有 1 個有抑鬱傾向。
孩子們本應在陽光下快樂奔跑、健康成長,可如今心理問題,卻如同陰霾一般籠罩着他們。
曾經,戶外是孩子們的廣闊天地,街道、操場、公園、郊外等地方,到處都能看到他們自由奔跑、嬉戲玩耍的身影。
放學後,小夥伴們呼朋引伴,在樓下的空地上玩起捉迷藏,藏在草叢裡、樓道間,哪怕弄得一身灰塵也毫不在意。
可如今,孩子們的玩耍空間被嚴重壓縮。城市裡,高樓大廈林立,街道上車水馬龍,出於安全考慮,家長們不敢輕易讓孩子獨自外出玩耍。
放學後,孩子們大多被家長接回家,繼續關在屋子裡寫作業或者上各種線上課程,與外界的接觸變得極爲有限。
玩耍空間的縮小,使得孩子們難以像過去那樣通過盡情玩耍來宣泄情緒。
負面情緒只能積壓在心裡,久而久之,身心更容易感到疲憊,也變得更加脆弱,一點點挫折都可能讓他們陷入消極的情緒中難以自拔。
曾經那種簡單純粹、無憂無慮的快樂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在重重壓力下的緊張與焦慮。
哪怕偶爾有片刻的閒暇時光,可能都難以真正放鬆下來,盡情享受童年該有的歡樂了。
有研究表明,在綠色自然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 55%。
孩子們可以在自然中就地取材,用金黃的落葉、彩色的果實、小巧的石頭等進行擺弄,在個人創作中獲得內心平和與穩定。
所以啊,我們不妨多帶孩子去戶外走走,可以是公園、郊外,也可以是山林、海邊。
讓孩子像曾經那樣去奔跑、去運動,去觀察花草樹木的生長,去聆聽鳥兒蟲兒的鳴叫,去感受微風拂過臉頰的溫柔。
在大自然這個廣闊的天地裡,孩子們能盡情釋放壓力,讓身心得到放鬆,重新找回那眼中的光彩和發自內心的快樂。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像以前我們以前那樣,高興的時候,能夠跳起來奔跑着回家~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