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脖子變大,是甲亢還是癌症?
近幾年大脖子捲土重來,有甲狀腺腫的人增加1倍,而且腫塊愈來愈大,怎麼回事?惡性的機率高嗎?
「醫生一看到我就說我脖子大大的,可能甲狀腺有問題,建議進一步做超音波檢查,我好擔心會不會是甲狀腺癌,」同事憂心忡忡地說。
前陣子我的阿姨也因爲莫名發燒、甲狀腺腫,到醫院做甲狀腺穿刺檢查,看到檢查室大排長龍,訝異竟有這麼多人需要穿刺。
後來跟幾個朋友聚餐,發現席間一個男生頸部有傷疤,聊了才知道是甲狀腺結節開刀的痕跡。
身邊一連出現好幾個人有甲狀腺腫大的問題,這只是巧合嗎?
「有甲狀腺腫的人的確愈來愈多,」臺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張天鈞秀出臺大醫院近五年甲狀腺檢查的統計資料,發現甲狀腺腫大的病人翻了一倍,而且腫大的情況愈來愈嚴重,體積大了1.5倍。
怎麼回事?
1944年臺北帝國大學教授河石九二夫發表的流行病學報告便揭露問題,後來臺大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拱北在1965年完成全國五、六年級學童甲狀腺腫調查,發現盛行率高達21.6%,等於每五個就有一個罹患甲狀腺腫,1967年政府開始實施食鹽加碘,1971年盛行率就掉到4.3%,低於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盛行地區標準。
「如果說臺灣公共衛生有什麼重大成就,甲狀腺腫消失絕對是其中之一,」臺大醫院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王治元說。
然而,自2004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各式不含碘的鹽巴開始涌入市場,這項公衛成果也步步退守。退休的臺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鄧錦泉2002年調查兒童尿碘的中位數是123微克,2008年調查成人尿碘中位數就掉到最低標準的100微克,再低就是缺碘,然後甲狀腺腫就明顯出現,張天鈞說。
怪不得王治元感慨,從日據時期累積了半世紀的公衛成果,不到10年就一筆勾銷。
當然,檢查增加也是發現甲狀腺腫愈來愈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仁德說。
基本上甲狀腺腫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類,林仁德指出,一類是瀰漫性的腫大,也就是整個甲狀腺腫起來,缺碘、功能亢進或低下、細菌或病毒感染都是可能的原因;另一類則是一顆顆的結節腫。
甲狀腺腫是很正常的現象。林仁德指出,100個人裡面大約有7個有看得到或摸得到的結節;如果是照超音波,大概有40個人會看到大小不一的結節,當檢查愈來愈方便,發現甲狀腺腫的人自然也變多。
不過一旦發現甲狀腺腫,大家還是會擔心,有沒有可能是甲狀腺癌?
我的甲狀腺腫是癌症嗎?
甲狀腺位在頸部喉結下方,正好在男生打領結的位置,大小、形狀也類似,通常吞東西的時候腫塊會跟着移動,可能就是甲狀腺腫大。
導致甲狀腺腫的原因很多,癌症只是一小部份。
2000年,張天鈞跟王治元在臺北市做了一個5000多人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觸診發現199個結節病人,最後有4個確診癌症,惡性機率大概是2%。長庚醫院10年來的統計資料也發現,對結節腫有疑慮進而做超音波檢查的兩萬多例病人中,最後確診爲癌症的機率是5.8%,顯見大部份的腫大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病人就診時,醫師會先詢問症狀,再來透過理學檢查,觸摸腫塊的大小、硬度、可移動的情況進行判斷,必要時做超音波檢查確認腫瘤形態,甚至進一步透過穿刺細胞學檢查進行確認。
由於甲狀腺有良好的檢測工具,通常能夠很快找到原因,對症解決。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80期】
延伸閱讀:
吃出健康/8種Made In Taiwan的超級防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