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時期,爲何撤銷第六次戰役計劃?是時候說出當年的真相了

自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志願軍緊急入朝作戰,先後展開5次大型戰役,歷時7.5個月,消滅敵軍23萬餘人,迫使聯合國軍由戰略攻勢轉入戰略防禦,戰線也直接推到三八線附近。

1951年,志願軍再度進行第六次戰役,準備投入13個軍(第一梯隊8個軍,第二梯隊5個軍)作戰。

同時,還搭配有大炮、坦克部隊,緊急修建了3座機場,方便4個空軍團和陸基部隊協同作戰(還有朝鮮人民軍配合作戰),後勤運輸部隊也爲志願軍提供了一個月的戰鬥口糧。

當時,按照這場戰役的準備規劃,可以有效消滅4萬以上的聯合國軍有生力量,加速朝鮮戰事的結束。

可是,正當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卻得到上級緊急命令,停止第六次戰役作戰計劃。

那麼,在志願軍如此強大的攻勢之下,爲何還要取消第六次戰役計劃呢?

這還要從彭德懷的智囊鄧華說起。

朝鮮戰爭時期,鄧華時任志願軍副司令,是前五次戰役的參謀指揮,也是彭德懷的左膀右臂,四野的三大戰將之一,還被誇讚爲“在世諸葛”。

當時,鄧華作爲志願軍代表,正在開城和美軍展開停戰談判。在得知志願軍將要發動第六次戰役時,他連忙密電給主席,建議立刻停止作戰計劃。

鄧華之所以敢於諫言,就是對於聯合國軍有着細緻的戰略戰術分析。

當時,聯合國軍的戰略防禦陣線已經形成規模,有着完善的現代化陣地工事和戰略縱深,並且還採用了以防守爲主的戰術。

簡單來說,就是聯合國軍不會主動出擊,而是依靠工事防禦陣線,來拖垮志願軍的進攻腳步。

同時,在敵我裝備力量懸殊的情況下貿然進行大規模作戰。戰鬥結果無論勝敗,志願軍都會蒙受巨大損失,甚至還會丟掉前沿陣地,將前五次戰役的輝煌戰果化爲泡影。

不過,一旦志願軍放棄運動戰,而改爲陣地戰。在減少聯合國軍的攻擊鋒芒的同時,還能夠擴大戰果,以逸待勞,不失爲一個好戰術。

同時,相比較軍事工業體系完備,有着完善後勤供應的聯合國軍隊,志願軍的最大劣勢便是後勤補給困難,而且這個劣勢在第五次戰役的時候,就已經被美軍完全掌握。

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志願軍部隊沒有完全消滅一個建制的聯合國團級作戰單位。第二階段,本來是擴大戰果的好時機。

但是,隨着志願軍縱深穿插太深,導致後勤補給跟不上,以至於志願軍部隊將戰線推動漢城之後,就只能被迫回撤。

這就讓我想起了當年諸葛亮北伐,數次都是因爲糧草問題而失去戰略機會。

當時,在志願軍回撤的路上,美軍便利用志願軍的補給問題,發動瘋狂反撲,進而將部分軍隊攔截在三八線以南區域。儘管志願軍戰士們作戰英勇,但是部隊的傷亡也是呈明顯上升態勢。

雖然說抗美援朝後期,志願軍有蘇聯航空部隊的支持,而我軍的空軍力量也得到提升。但是,因爲地形因素影響,協同作戰能力大打折扣,也沒有突破過聯合國軍的前沿陣地。

即便是突破聯合國軍前沿陣地,後續也會陷入拉鋸戰,很難將聯合國軍三個師合圍殲滅,志願軍也會付出慘重代價。

同時,正因爲陷入拉鋸戰,時間便會被大幅度拉長,然後再度暴露志願軍的短板,即後勤供應問題。

這個缺點一旦被放大,對於整個前線志願軍來說,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而美軍便會依靠強大的後勤保障,將戰線向前推進,導致朝鮮戰爭局勢持續惡化,停戰談判也會功虧一簣。

所以,當彭德懷得到停止第六次戰役的電令時,心裡不免一驚,還好作戰行動被及時阻止,否則百萬將士的性命不堪設想。

雖然說,以運動戰爲主的第六次戰役沒有成功實施,也成爲彭德懷心中的一大遺憾。

但是,志願軍在陣地戰上的成功(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43天戰鬥,志願軍打退聯合國軍900多次衝鋒,消滅敵軍1萬餘人,迫使聯合國停止進攻),也讓彭德懷的第六次戰役遺憾煙消雲散。

正因爲這件事情,他十分佩服鄧華,直言鄧華就是他的好幫手。

1952年6月,鄧華出任志願軍代理司令兼政委,繼續帶領志願軍和聯合國軍展開殊死抵抗,並組織指揮有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及1953年夏季反擊戰,一直到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同年7月,鄧華指揮的金城反擊戰(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場大型戰役),志願軍也取得重大勝利,殲敵5萬餘人,有力地配合了朝鮮戰爭停戰談判。

其實,第六次戰役計劃的取消,不單單是後勤供應以及敵我裝備懸殊的問題,而是國家之間的國力比拼的無奈。

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依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沒有完善的工業體系,沒有充足的物資供應,也沒有發達的軍事工業。

反觀聯合國軍爲首的美國,是一個軍事工業強國,有着發達的經濟基礎,有着完備的工業體系,有着完善的物資產供通道,並且還擁有着掌控原子彈的核威懾能力。

從本質上來說,志願軍能夠將戰線推到三八線,將頭號軍事強國打得節節敗退,已經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