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爲何很少見武林高手,他們去哪了?真實原因讓人心酸
“中國功夫”可是國人們的驕傲,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李小龍留學美國,單靠他一人就打下出了“中國功夫”的赫赫威名,讓人們對他忌憚不已。世界上不管什麼國家,什麼集體,是永遠都崇拜強者的,李小龍的事蹟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人們揚眉吐氣。
現在我們常常讀到一些武俠小說,尤其是金庸筆下的人物、武功、武籍,讓人們對武術的世界浮想聯翩。事實上,中國武術並沒有外國人想象的那般神明,也沒有小說故事裡的那般神乎其神,更沒有電視劇中那般絢麗多彩。
因爲中國的科舉制度一般分爲兩種,一種是“文舉”,一種是“武舉”,正因爲中國古時就對百姓們強身健體無比看重,而且考過了武舉的人都將成爲大將之才,所以中國纔會有所謂的功夫門派、武術世家之說。在清末民初時期,還曾冒出過不少武術武術高手,大多是有武術世家的傳承的。
但是在清末民初的動亂時期,幾乎很少有人聽說過中國武術大師,或者在老百姓眼中,武術高手們似乎鮮少有人站出來抗擊外敵。然而事實是真的如此嗎?我們都知道,練武術的人身上總會有一股勇往直前、不懼強敵的熱血精神。自古以來,爲精忠報國而壯烈身死的多爲武將,而非文人,也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就算是野路子出身的武士,他們大多也是嫉惡如仇,從不畏權貴。
講到這裡,相信不少人也恍然了,與其說他們消失不見,不如說他們泯然衆人了。清末民初的國家動亂與之前國家的分分合合不一樣。西洋的大炮、槍彈、坦克等等強力軍事熱武器壓入中國境內,讓當時的滿清王朝真正陷入了地獄之中。即使有能力抗百萬大軍的猛將出手,也無濟於事,冷兵器的時代早已結束。古時的將士單槍匹馬闖入敵營殺敵上百,還能全身而退的傳奇,早已成爲過去。
就算是可以“刀槍不入”,那也不會是銅牆鐵壁,所有的人類都是血肉之軀,怎麼可能敵得過炮火子彈。眼睜睜地看着敵人屠殺中國的百姓,武術世家們也不是沒有出手,但是他們的時代真的結束了。最先敢於站在抗敵先鋒隊中的是他們,最先身死的也是他們,最先感到無能爲力和慼慼然的也是他們。
所幸的是,武術高手們的一身血氣最終是不會讓他們選擇無動於衷的,很多世家在絕境中轉型成功。他們中有很多人和文人聯合起來,一起參加革命活動,一起呼籲吶喊全國人民一起站起來鬥爭。這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人們最爲熟知的杜心五、黃飛鴻等人了。
黃飛鴻於1856年出生,他的的英雄本色我們早已在影視劇中熟知。杜心五出生於1869年,幼時家父被西方傳教士所傷,長大後又見一羣幼童被坦克碾過,悲嘆自己練成一身功夫卻無無所用,便跟隨着孫中山一起奔走獻身於革命事業。當時,日軍官方代表拿出了兩百萬支票想收買他,他憤怒撕毀支票,並將其視爲恥辱。
此外,還有“天下第一聖手”之稱的孫祿堂,他於1860年出生,11歲時獨自闖蕩江湖,武功大成之後,打遍天下無敵手。日本曾派出5名武術高手聯合向他挑戰,都被他擊敗,由此被稱爲武聖。
除了這些,耳熟能詳的大師之外,更多的武士加入了抗敵的軍隊之中,儘管很多武術技能用不上了,他們還有比普通人更加豐富的帶兵理念,這也能讓他們爲拯救國家獻出一份力量。
所以,中國的武術家們在熱武器逐漸興盛的近代逐漸銷聲匿跡,雖然讓人痛心,但這也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他們的武術精神,以及大部分武術傳統、武功門派還是傳承了下來,繼續在全世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