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藍白拖/KANO與美國的棒球電影
臺灣人熟知Kano這部電影,對其他有棒球文化的西方人,幾乎都對這一片子不熟悉。上週,Kano的製片人魏德聖來訪美國十個城市,向臺灣僑胞介紹這部尚未在美國上映的電影。筆者參加了曼哈頓的上映會,環顧四周之後,就發現在幾百個參與者當中,只有兩位老外來參加。
大部份的美國人大概不瞭解臺灣棒球文化起源。 其實, 與美國棒球有緊密關係。在美,棒球運動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第一場球賽在1846年舉辦,地點是在美國的紐澤西洲。隨後,對於日本帝國而言,爲了讓日本變成一個有西方文明的國家,接受美國人在1870年代以非正式帝國主義的方式向日本人介紹此運動。日本在自己的殖民地上,像美國一樣向殖民地的民衆推廣棒球活動,在這方面上使得殖民地成爲帝國的一部分。
一般的美國人不熟悉此時段歷史,並且想到棒球時,只是想到美國的團隊和世界系列賽而已。其實,老外通常會忽視其他有棒球文化的國家,包括西方、東方在內。兩個團隊出賽時,球員、教練和球迷所有的渴望都被球賽的歷程反映出來,美國已經有無數有類似主線的棒球電影。其中是1992年的A League of Their Own (紅粉聯盟),故事講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美國職棒大聯盟的球員必須當兵,因此設立了南部地區的女子職業棒球聯盟,而讓這些女子代替當兵的男子。
無論是紅粉聯盟或者任何其他美國棒球電影,劇本都相似,Kano也不例外。舉例來說,紅粉聯盟的男主角Jimmy Dugan(球隊的教練)是一名退休的球員,一開始瞧不起南部地區的女子職業棒球聯盟,並且對這些女子有具體的偏見。但隨着時間,就像嘉義農林棒球隊教練近藤兵太郎一樣,Dugan漸漸的改變了他的想法,是因爲他的球員漸漸的改變他。這兩名人物有自己的人生矛盾,但透過棒球此運動能夠激勵憂鬱的教練設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也同時令他們感受到棒球的魔力。
有很少美國人對臺灣熟悉,就是一個事實。不過,如果西方人有機會透過Kano之類的影片更瞭解此島嶼本地文化,不但會有更多西方人愛惜臺灣歷史和文化,同時會縮小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上週看了本片後,不禁想到這個故事就是臺灣人的故事。雖然情節的一些部分可能是太美化了,或者有些人物塑造是有所虛構的,但Kano仍然能夠反映出當代統治者與殖民地的各個掙扎,也同時讓我們理解到棒球如何能夠使有不同背景的人團結起來。
也許,未來美國人可能會有機會看這部電影。在曼哈頓當天放映了後,魏德聖接受筆者的採訪說,雖然Kano在美國電影院未放映,該製片公司有計劃以網路或DVD的方式在美國推廣本片。魏德聖表示,即使某一個地方沒有所謂的棒球文化,它還是可以理解Kano的故事,譬如,Kano在不會打棒球的香港上映時,觀衆還是喜歡此故事。魏德聖也指出,唯一障礙可能出現於歷史那一塊上,譬如不少西方人對臺灣歷史不熟悉。
無論如何,Kano是一部美國人必須要看的電影。上映會的那天,魏德聖被觀衆問道Kano是否一部日本影片還是國片時,可以看得出來此問題讓魏德聖感到有點不悅。魏德聖回答說,「電影就是電影,很多人喜歡把電影賦予太多國家的責任在裡面,但卻忘記了的是,它在講一個故事。這部電影不是在教你怎麼愛國,這部電影的目的是從歷史裡面重新認識你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不管是哪一個國家,棒球一直以來是一種可以讓球員與球迷重新認識自己,那可能是爲什麼那麼多美國導演拍過類似的電影。但就Kano而言,如果有一天在全美上映,美國人會有機會發現,就像魏德聖認爲電影就是電影,棒球就是棒球,無論這個運動在什麼樣的文化裡面,最後能夠讓我們多瞭解我們自己,也同時讓我們更瞭解我們人生目的。
●作者Chris Fuchs (中文名:傅子羽)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現任紐約市一所高中漢語教師,專業翻譯者;長期關注臺灣議題,持續爲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美國《世界週刊》及臺灣《臺北時報》等撰寫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