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2948人 跨國醫療器械巨頭掀大規模裁員潮

2024年,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密集裁員。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強生、碧迪、美敦力、愛德華生命科學以及費森尤斯等企業,2024年已裁員或計劃裁員總人數已經達到2948人。

其中口腔領域企業登士柏西諾德裁員數量最多,超過1200人;其次是愛德華生命科學,將減少3%全球員工,相當於約540名員工;另外強生自2022年中期以來在全球範圍內的裁員行動已至少涉及1000名員工。

醫藥戰略諮詢專家秦望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其實不僅是海外的跨國醫療器械企業,近兩年國內醫療器械及醫藥企業同樣在持續進行人員優化,其背景是在新局面下的戰略調整和風險預先防範,主要行動體現在精細化運營,即優化成本。

一位醫療領域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不論是大型跨國醫藥企業還是醫療器械企業,其實裁員都是“日常操作”,他們會經常通過內生或併購的方式開拓管線,某個管線發展不樂觀,或者未來收入達不到預期,可能就會被裁掉,然後開拓其他管線,周而復始。

各有所難

雖然各大跨國醫療企業均在裁員,但是裁員的原因不盡相同。

對於登士柏西諾德,其財報顯示,2023年2月公司已決定重組業務,全球員工人數將減少約8%至10%,按照其全球僱員數量15000名計算,本輪裁員數量在1200~1500人,該計劃預計於2024年基本完成,每年可節省約2億美元的成本。

2024年上半年,口腔企業登士柏西諾德營業收入19.37億美元,同比減少3.44%,該企業指出,國內種植牙的集採也是其業績的影響因素之一。據瞭解,2023年國內完成的種植牙集採,擬中選產品平均中選價格下降近60%,登士柏西諾德產品平均降價約57%。

愛德華生命科學的裁員可能與其整體業務尤其是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業務的增長放緩有關。

2023年愛德華全年營收60.05億美元,同比增長12%,Q4銷售額15.34億美元,同比增長14%。但是到2024年,第一季度收入15.98億美元,同比增長9.50%,第二季度增速進一步下滑至7%。

從其收入佔比最高的TAVR業務來看,財報將其增長指引從8%~10%下調至5%~7%,愛德華生命科學首席執行官也表示,TAVR的增長低於預期。

美敦力則是在美國加州裁員44個工作崗位,以及在國外某地區裁員35名員工,約佔該地區員工的3%。

以及2024年1月,美敦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Geoff Martha宣佈計劃關閉至少5個製造基地,並將8個配送中心合併爲2個“超級配送中心”。

美敦力的裁員計劃或許與呼吸機業務有一定聯繫——2024年2月,美敦力作出最新決定,將退出虧損的呼吸機產品線,該業務屬於美敦力旗下患者監測和呼吸乾預(PMRI)業務,早在2022年10月,美敦力就已經透露計劃拆分該業務部門。

強生同樣可能是出於業務調整考慮,根據美國新澤西州WARN通知檔案,強生計劃在新澤西州的新布侖茲維克市削減231名員工,該地正是強生總部所在地。

雖然這一通知檔案並未公佈具體涉及業務,但是根據2024年9月相關報道,強生正在逐步關閉其製藥部門的心血管和代謝部門。

該部門的核心產品爲抗凝藥物拜瑞妥(利伐沙班),由強生與拜耳合作開發,曾經是世界上最暢銷藥物之一,上市至今15年有餘,2020年利伐沙班全球銷售額高達74.98億美元。

但是2020年利伐沙班原研化合物專利到期,2024年8月,美國醫保談判後,該藥物價格降低62%,而早在2017年,這一藥物在國內價格已降低62%——10mg×5片規格的中標價由364.35元調整到138元。

另外近日史賽克相關裁員信息在業內流傳,有報道稱史賽克在佛羅里達州某工廠的裁員計劃最終將導致約500名員工的永久性裁員,並計劃在2026年12月31日前關閉該工廠設施,21世紀經濟報道查詢官網並未發現該信息。

但是有接近史賽克的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史賽克從2021年開始就在逐漸關閉該工廠,2024年的裁撤僅涉及個位數員工,對企業整體影響非常小,甚至都達不到上市公司發佈公告或者官網發佈通知的水平。

裁員+併購,齊頭並進

雖然跨國醫療器械企業裁員數量動輒數百人,但是上述醫療領域資深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不論3%還是4%,對這些外企來說都是很小的比例,部分大型跨國企業規模很大,員工數量動輒數萬人,哪怕裁掉500人,可能也不到3%。

據瞭解,美敦力全球員工數量超過9.5萬人,愛德華生命科學的重症監護業務擁有約4500名員工,也只佔員工總數20%,碧迪醫療的全球員工數量超過7萬人。

據該資深人士分析,這些規模較大的跨國藥企或者跨國醫療器械企業,一直都活得不錯,依靠手中數個或數類經典產品,每年能創造數十億美元收入,哪怕市場有震盪,收入減少20%,也仍然有不菲的收入,再加上往年的資金積累,整體抗風險能力很強。

“不像部分初創Biotech企業,資金鍊可能比較脆弱,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可以放心運轉,一旦環境變差,就不得不變賣管線,不然可能會從市場中消失。”該資深人士指出。

雖然不少企業在裁員,秦望岑進一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此時部分大型跨國醫療器械企業也在強化併購,把更多優質和潛力管線收入麾下,以對衝收入及利潤潛在的下滑風險。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1月至7月,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共完成12項收併購,總併購額超過232.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685.9億元。

近日史賽克再次出手,宣佈完成對神經技術公司Nico Corporation的收購,這已經是史賽克今年來的第七筆收購,此前在3-4月和7-8月,史賽克共收購慢性腰痛、人工智能輔助、軟組織固定、關節耗材等領域的6家企業。

愛德華生命科學同樣收購動作不斷,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四筆交易,分別斥資12億美元收購結構性心臟病領域兩家公司,以3億美元收購二尖瓣公司,並通過系列協議,獲得可調節二尖瓣環和二尖瓣技術的許可和開發工作。

據秦望岑進一步分析,由於各種因素,很多跨國企業都在調整發展戰略,有些中小型外資企業甚至正在剝離部分國家及地區的資產,國內的大型醫藥企業以及外資企業,也在試圖收購這部分資產。不只是醫藥行業企業,投資屬性較強的海外巨頭企業以及PE資本,都在躍躍欲試要抓住資產估值走低的時期嘗試併購。

但是2024年密集發佈的裁員信息,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國際醫療市場環境存在的困境。

“當前全球市場基本都處於經濟弱週期,同時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太多,很多跨國企業對美國降息後經濟形勢較爲敏感和擔憂。因此進行提前的風險防範。美國醫保談判未來也會是國際醫藥市場的影響因素之一,但是對於目前已經發生的或正處於計劃中的裁員影響不大,未來影響如何尚未可知。”秦望岑表示。

(實習生張爍、李依濃,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