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有20%的鳥類會發生跨物種戀愛

《安徒生童話》裡醜小鴨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讀過,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爲什麼被生到別人窩巢裡的故事主角,不是“醜小雞”、不是“醜麻雀”,偏偏是醜小鴨呢?

毫無疑問,這責任首先要歸咎於產下這枚“鴨蛋”的天鵝媽媽。

這裡我們先回顧一個基本的事實,那便是天鵝在分類學上是雁形目鴨科的鳥類,換句話說,天鵝也是一種鴨子。而鴨子偶爾會把卵產在另外一隻雌性的的巢穴裡,這樣一來醜小鴨的出現就不足爲奇了。

當鴨媽媽將卵不僅僅是產在別家巢穴而且也是別的物種的巢穴中時,這隻鴨子將會在自我認同和審美中出現困惑,它會向與自己的養父母同物種的鴨子求愛。

更令人驚訝的是,自然界的鴨子們似乎並沒有像童話中醜小鴨那些異父異母的“親姊妹”一樣歧視這個與衆不同的兄弟。相反他們接受了這場跨物種的“戀愛”,這是鴨科鳥類廣泛存在雜交的一種可能原因。

一個樸素的事實是,有超過2000種鳥類存在種間雜交行爲,即這些鳥類至少和一種非本物種的鳥類進行了交配行爲,佔鳥類總數量的的20%以上(Ottenburghs et al. 2015)。

左圖:宋代古畫《芙蓉錦雞圖》

右圖:紅腹錦雞(b)、白腹錦雞(c)、雜交個體(d)、

(圖片來源:Peng et al)

上圖是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的彭旻晟在宋代古畫《芙蓉錦雞圖》記錄的雜交個體,畫中的鳥類兼具了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和白腹錦雞(Chrysolophus amherstiae)的特徵,這意味着鳥類雜交的最早記錄可以追溯到約900年前。

成年雄性金冠嬌鶲俯視圖(柏林自然博物館標本)

(圖片來源: Dysmorodrepanis)

與《芙蓉錦雞圖》曇花一現的雜交鳥類不同,在遙遠的亞馬孫熱帶雨林,有一種名爲金冠嬌鶲(Lepidothrix vilasboasi)的雜交鳥,或稱爲金冠侏儒鳥,地理上的隔離讓它演化成了一個獨立的物種並存續至今,它也是科學家們在亞馬孫熱帶雨林發現的第一種雜交鳥類。

出生在重慶動物園的雉科雜交個體 (圖片來源:杜焓瑜 等)

相較於自然狀態下,動物園的混羣飼養事實上導致了更多的鳥類雜交,且更容易被我們觀察到。上面這隻雉科雜交個體2019年出生在重慶動物園。從其形態特徵上初步推測親本可能爲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藍孔雀或貴妃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最終科學家通過遺傳學手段鑑定出它的親本爲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和貴妃雞(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值得注意的是,動物園作爲異地保護的重要場所,保護物種生物多樣性是其重要的使命,而近些年動物園打造的“百鳥園”、“鳥語林”等雖然提高了公衆對鳥類的關注和了解程度但也對這些鳥類的管理尤其是繁殖帶來了挑戰。

很久以來,鳥類雜交現象只是作爲知識被我記憶。我第一次觀察到野生鳥類的雜交是在24年3月份,彼時我正帶着一羣孩子在杭州植物園山水園觀察一隻惹人注目的普通翠鳥,這幾乎是常見鳥類的顏值巔峰了。

在我努力描述讓大家看見一隻藏身在灌叢中的亞成體夜鷺時,一隻正在交配的雄性綠頭鴨和雌性斑嘴鴨從我們面前飛快地遊過,成功吸引了我們的注意。

綠頭鴨騎在斑嘴鴨背上 (圖片來源:作者供圖)

綠頭鴨在斑嘴鴨的背上,銜住了斑嘴鴨的頭頸部位,斑嘴鴨快速往前的同時上下撲騰,平靜的水面泛起白浪,好像突然沸騰一樣。隨後,這片沸騰的氣泡快速離我們遠去。

然而,這很大可能並不是自然界展示其和諧的時刻,相反,這反而是自然殘酷的時刻——鴨子的強迫交配行爲並不是一個鮮見的事實。很多觀察者都目睹過鴨子們的暴行,正如鴨子作爲少數有丁丁的鳥也已廣爲人知一樣。

這一場曠日持久的“兩性軍備競賽”也給鴨子帶來了奇特的生殖器——形似紅酒開瓶器一樣的螺旋形雄性生殖器和相反螺旋結構的雌性生殖道。也正因如此,儘管強迫性行爲的發生概率並不低,但因此懷孕的雌性鴨子卻很少。只有當雌性自願時,纔會有比較高的受孕概率。一項用、以疣鼻棲鴨(Cairina moschata)爲實驗對象的研究表明,雌性陰道的複雜性功能包括了在強迫性行爲中排出雄性的陰莖(Brennan, Clark, and Prum 2010)。

與此同時,大多數跨物種的戀愛註定是徒勞無功的。它們永遠無法跨越生殖隔離的鴻溝,要麼無法產生後代,要麼後代不能正常生活和繁育。

即便是在強迫性行爲發生率極高的鴨科鳥類,也有95%以上的鴨寶寶來自雌鴨主動選擇的配偶。大家喜聞樂見的啄木鳥則是另一類廣泛存在種間雜交的個體,以大斑啄木鳥(Dendrocopos major)和敘利亞啄木鳥(Dendrocopos syriacus)爲例,在它們分佈重疊的城市區域,至少有5.3%的個體爲雜交鳥類,但目前沒有雜交鳥類之間能夠正常繁殖的現象被觀察到(Figarski 2018)。

回到醜小鴨的巢穴裡。當一個個彷彿由溫暖陽光編織而成的黃色小毛球中,出現了一個沾滿草木的圓球,這時候,被歧視的理由似乎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以天鵝屬的大天鵝爲例,雛鳥從破殼而出開始就是暗淡的灰白色,一直到第二年換羽後,纔會變成優雅的雪白色。(馬鳴等,1993)。

在自然界中,醜小鴨“逆襲”的故事絕非個例。相反,鳥類在發育過程中改變顏色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以歐亞大陸及非洲等地廣泛分佈的黑水雞爲例,它的雛鳥是黑色,到幼鳥和亞成鳥時期會轉爲灰白色,至成鳥則又會轉回爲黑色。直到這個時候,它鮮紅色的額甲才成爲其最爲顯眼的特徵。

鳥的這一特性確實給剛接觸觀鳥的人帶來了一些困惑,但同時也是峰迴路轉的樂趣——滿心歡喜地以爲觀察到了新的鳥種,最後才發現,原來是改頭換面的老朋友。

而這些有“逆襲”故事的鳥兒們,恰恰又分佈廣泛、種羣數量較大的鳥類,也是大多數人會經常看到的鳥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與人類的關係相比那些罕見鳥類實際上更爲密切。在追尋那些罕見鳥的同時,它們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參考文獻: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張應超(咫尺自然)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