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週刊/普惠金融
文/洪寶山
當我們享受着越來越進步的金融服務時,不管是四處林立的銀行、提款機,還是方便的網路銀行,買股票用手機就可以下單,對我們來說都習以爲常。但可知全球有二十億人沒有銀行帳戶,根據世界銀行的調查,這些人不能享有ATM提款,不能使用網路銀行轉帳或是線上購物等金融服務。
Fintech興起後,因應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生活在不易取得信用或金融服務的族羣有了新的希望。例如來自馬來西亞的新創MyCash,就針對沒有信用卡及網路銀行的移工推出應用程式,將跨國轉帳、繳費、儲值電信預付卡、買車票或機票、線上購物等服務整合在一起,讓兩千七百萬名來自東南亞和中東地區的移工能使用線上金融服務。
這就叫做普惠金融,也稱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爲社會所有階層和羣體提供金融服務,尤其是被傳統金融忽視的農村地區、城鄉貧困、微小企業等弱勢族羣,提供和其他客戶平等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
微型保單也是普惠金融的一環,是爲使弱勢民衆得以低保費獲得基本保險保障,一方面避免因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而使家中經濟陷入困境,另一方面也鼓勵保險業者善盡社會責任。
我數十年來主張的就是「理財、理善、理健康」,與已成爲世界潮流的普惠金融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普惠金融政策推動的相關內容來看,目標就是普羅大衆的理財、理善、理健康。理財不只是有錢人要理財,沒有錢的人更要理財;理財也不是隻有成人要學,年輕人、小孩都要學。
對於中國來說,在經濟發展後民衆脫貧進入小康,理財需求隨之而來,如何把傳統爲富人服務的金融業,擴大服務普羅大衆,創造更多商機,也是現在數位金融時代發展的方向。
而總統直選的中華民國臺澎金馬,每次大選都會新增有資格的年輕選票,往往是決定執政權的關鍵,推廣普惠金融對於服務滑世代具有重大意義。
現在由非金融業者開始進軍銀行業務,透過監理沙盒與數位金融結合手機金流,讓行動支付成爲既安全又便捷的創新金融服務。非金融業者跨足金融業,異業結合後研發出更適合時下新生代的行動數位金融服務方式,將是時勢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