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鳳梨風波過後,臺灣農業危機依舊
大陸3月起禁止我國鳳梨輸入,從府院到各地方政府都動起來促銷,惟專家認爲,現行鳳梨價格明顯與人爲因素有關,只是讓鳳梨崩盤時間延後。(本報資料照片)
自中國大陸海關宣佈並透過《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平臺,告知臺灣基於生物安全防範(臺灣鳳梨含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新菠蘿灰粉介殼蟲及菝葜黑圓盾介殼等三種介殼蟲),將暫停進口臺灣鳳梨。由於事發突然,導致國內輿論譁然,網路聲量暴衝,各種陰謀論紛紛出籠(如中國一貫養套殺、給新國安團隊下馬威、中共錢不夠用了、以經圍政的手段。國民黨配合對岸以農逼政、爲中國當地鳳梨產業等等)。
不同政黨講法自然不同,國民黨痛批蔡政府,執政黨則透過媒體網軍操作,再次成功激起國人的反中情緒,吃鳳梨與愛臺灣,不能被中國大陸欺侮連結,很短時間內國內鳳梨訂購數量已經超過去年出口到中國的四萬多公噸,金鑽鳳梨在臺北市場批發價相較上週增加18.4%、達每公斤31元,這一波的鳳梨風暴看似暫解,難怪農委會主委會一改先前的不滿與憤怒,轉而稱會讓其他自由貿易國家團結起來,大陸本身會受到傷害(與臺灣經濟對中國依存度超過44%,是中國需要臺灣的說法如出一轍),還要組農產品國家隊,好像忘了先前大張旗鼓成立的「臺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臺農發)、「臺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立足臺灣走向世界)與「臺灣農產品外銷平臺」,離譜行徑令人搖頭。
此次鳳梨事件也暴露出臺灣農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國人若真的關心農業與農民,就應該督促政府拿出解決對策,否則國人爲挺農業,爲愛臺灣,還需繼續「吃銅吃鐵」直到吃撐爲止,不知世界有哪個國家的農業是靠這樣發展的。
首先雞蛋仍然放在一個籃子,而這個籃子不是美國、日本而是民進黨敵視的中國大陸。蔡總統首次執政時,即強調臺灣農產品出口,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度過高,不利農業發展應該要分散風險,並提出新南向政策以農業當領頭羊,先後出資成立臺農發,臺農投與臺灣農產品外銷平臺(成立宗旨:增加外銷10%提高農民收益)等農業外銷國家隊,主管部會官員也不時對外宣稱臺灣水果成功賣到中國以外市場(如芭樂賣到美加、香蕉賣到中東杜拜、芒果賣到新加坡、蜜棗外銷韓國等等)的消息,卻後繼無力。
對新據點拓展也多采蜻蜓點水,放煙火式的行銷方式,未因地制宜,成效自然不佳。蔡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4年花費252.7億元,花大錢搞宣傳行銷國產農漁產品,殘酷的真相是臺灣農產品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依舊偏高,中國大陸仍然是臺灣農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佔總出口量逾兩成);特別在今日發生鳳梨風暴後,民衆才發現臺灣許多重要的水果如鳳梨、 蓮霧、芒果、釋迦、柚子、葡萄等出口到中國大陸市場的比率都高達九成以上(包括魷魚、石斑、午仔魚、秋刀魚等水產品),還是裝在同一個籃子裡,無助分散風險。
蔡總統及相關主管部會欠人民一個道歉,畢竟「政治反中,經濟傾中」並不可行,遺憾的是在野黨完全無監督能力,預算任執政黨予取予求!
其次,臺灣官員宣稱這是首次因檢疫被輸入國全面暫停單一農產貿易,中國片面決策完全不符合國際貿易規範,不排除向WTO申訴。問題是WTO爭端解決機制以爭端國達成協議爲優先目標,故雙邊諮商爲爭端解決程序的第一步驟。臺灣政府想向WTO申訴,需先進行兩岸協商,若協商不成或一方不願協商纔可直接請求成立專家小組。
向WTO申訴曠日廢時,緩不濟急,目前WTO爭端解決機制停擺中恐拖延執行裁定;何況臺灣迄今還禁止中國大陸600多項農產品進口並不符合WTO公平貿易原則與規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臺灣政府對禁陸600多項農產品策略應有所調整。
再者,民進黨既然執意走抗中、反中、臺獨路線,將中國大陸視爲「敵國」,面對如此高風險的地區,早該有所防範,卻始終未建立兩岸農產品「風險管控」機制,還是讓大量國產農產品賣往「敵區」,無異陷農漁民於險境,政府難道不該負責嗎?若要繼續仇中,就應重新調整農產結構,避免重蹈鳳梨覆轍。
最後,臺灣內需市場有限需仰賴外銷,特有及優質農產品是打開外銷通路的關鍵。國內辛苦育成的金鑽鳳梨種苗,如何流入中國大陸引發爭議,再度凸顯保護優質種苗的重要性。政府對於如何加強新品種育成及落實「植物品種及種苗法」,須拿出具體措施,別隻顧政策操作,相互甩鍋;尤其外銷市場對臺灣農產品至關重要,臺灣農業應該以最嚴格的食品安全作爲生產基準不能妥協。
臺灣官方多次強調即便中國大陸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對臺灣影響有限,如今僅暫停鳳梨進口就讓臺灣雞飛狗跳,官員亂了套,這會讓對岸看破手腳。兩岸緊張關係想要緩解,需先展現互信,不能口是心非,蔡政府若有意繼續抗中就要拿出真本事,不能再搞民粹!
(作者爲農漁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