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加,又一場金融大冒險

這是一個能將好牌和爛牌都發揮到極致的人。

在中銀、工銀、匯豐、渣打、高盛等頂級金融機構林立的香港中環,渤海石油工人出身的李小加,卻能“叱吒風雲”十幾年。

不過,李小加的開掛人生,也躲不開質疑與批判。尤其是在他卸任港交所行政總裁後,所創立的小微企業融資平臺滴灌通運行兩年後,在2023年10月遭受到猛烈質疑,“本質上還是個高利貸,是個升級版的P2P”“是一場資金套利的遊戲”“是略帶處心積慮的套利設計”……

2024年1月16日,滴灌通發佈了《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標準》。從其公開表態來看,滴灌通正在調整原有模式,向“專注交易所營運”過渡。

李小加想用這份83頁的“通用標準”,打消外界對滴灌通的種種疑問。

01、服務小微企業

多次華麗轉身後,李小加正在進行新的“冒險”。

這位在朋友眼中做事認真有激情,對香港金融市場曾作出過顛覆式、開創性貢獻的“中環金融大鱷”,從港交所行政總裁的位置上卸任一年後,2021年8月投身於一個充滿爭議的“新物種”,並宣稱要將國際大資本與小微企業連結在一起,讓“大錢進小店”。

這個“新物種”就是滴灌通,一種約定了投資額、聯營模式和分成比例的投融資方式,也叫每日收入合約分成,簡稱DRC。通俗來說,就是每日收入抽點。爲了使整個生意形成閉環,李小加還創立了一家交易所——滴灌通澳門金融資產交易所(簡稱“澳交所”),宣稱主要爲小微門店提供資金,掛牌主體爲門店,產品是每日收入分成憑證(DRO)。

這與傳統的證券交易所,服務於成熟及科創企業,掛牌主體爲公司,產品包括股票、基金、債券及其衍生品相區別。

▲(圖源/企業官微)

“DRC非股非債。好比三兄弟開店,大兄弟有塊地、二兄弟有點錢、三兄弟願意幹活——這也像是業主、開店者和我們三方一起開店做生意,即業主出店鋪、我們出錢、開店者出力運營管理。這是一種聯營模式,根據這個店的流水,我們每天把賺的錢分掉,這就是滴灌通在做的事情。”李小加雖極力向外界解釋DRC的玩法,但自滴灌通問世,圍繞的爭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有人肯定李小加的創新,認爲法無禁止即可爲。先跑馬圈地,等監管明確後再逐步合規,這樣的發展路徑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比比皆是。

也有人謹慎旁觀,指出其財務模型相當激進。“李小加打着普惠金融的旗號,卻向中國最難賺錢的小微企業,收取了無限接近於高利貸的利息。滴灌通更像高利貸,是升級版P2P。”此前市場普遍認爲,小微企業通過滴灌通融資的成本大概在20%~35%之間。

加華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宋向前還曾發文質疑:滴灌通在內地找門店放款、在香港和海外進行融資、在澳交所玩資產證券化,其本質是監管套利。

過去一段時間,滴灌通的確既當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因爲踏入的是全新領域,滴灌通只能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嘗試開拓這一全新市場。”李小加的合夥人張高波提到,過去兩年多,他們鏈接了全國1萬多家小微企業,通過“滴灌通引領基金”來扮演投資者的角色。

而在2024年1月16日,滴灌通發佈了《滴灌通澳交所通用標準》(以下簡稱“通用標準”),公司官方給這份標準的定位是“小微企業投融資市場標準”。從公開表態看,李小加正逐步推進滴灌通向“專注交易所營運”過渡。這也就是他們口中的,從第一階段的運動員身份,轉向第二階段的裁判員。

更關鍵的是,李小加用這份83頁的“通用標準”,回答了外界對滴灌通最大的兩個疑問:投資者的收益率如何?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有多少?

“投資人實際稅後回報大約是在10%~15%之間。”“小微企業每千元融資額的預計‘融資成本’,大約是每日0.35元。”基於目前1萬多家在澳交所掛牌門店,以及40億元的資金額,李小加給出了這樣的答案。這也讓市場對其“實質是高利貸、升級版P2P”的質疑聲,暫時得以平息。

02、時代寵兒

回顧李小加的過往經歷可以發現,他並不是第一次面對大規模的質疑。

2010年1月16日,48歲的李小加接替62歲的周文耀,成爲港交所第六任行政總裁。與前五任總裁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不同,李小加祖籍東北,1961年生在北京,青年時期又長在甘肅。

他的內地身份自然成爲外界關注的焦點。香港本地的交易員和股民並不相信,一個完全不會說粵語的人,能管好這座城市最重要的金融運轉中心。

據稱,在接到獵頭電話邀請他參加港交所總裁一職的面試時,李小加也懷疑是對方搞錯了。因爲他此前的大部分投行工作都在北京完成,對港交所陌生得很。“您確定要找的人是 Charles Li Xiaojia?” 他忍不住問。

並且,在時任港交所獨立非執行董事史美倫詢問他,“你認爲自己爲什麼能夠勝任港交所行政總裁?”時,他回答:我不能勝任,因爲我沒有管理公司經驗,對IT也不懂,也不懂廣東話。但就是這份坦誠打動了史美倫,讓他有機會掌舵港交所11年。

▲(史美倫)

2011年,爲了讓港股下午時段能和 A 股同步開盤、減少套利空間,由李小加主政的港交所調整了交易時間。這一舉動引發了股民的激烈反應,投訴和痛罵像雪片一樣落在李小加身上。示威者還跑到港交所樓下拉橫幅、舉照片,大罵“李小加,撲街!”

擺在李小加面前的挑戰可不止這些。當時,港股市場的參與者以金融、地產行業爲主。雖然香港的IPO集資額在全球一直名列前茅,但市場機制裹足不前也確實限制了它的發展。特別是在“同股不同權”規則上的堅持,讓港交所錯失了許多潛力巨大的科技互聯網企業。

例如在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前,港交所內部曾激烈討論過要不要修改規則,滿足互聯網企業創始團隊以少數股份控制公司的需求。但因爲需要遵循程序正義,直到2018年,李小加才說服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權”。而此時,阿里巴巴早已遠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這也一度成爲李小加和港交所無法抹去的意難平。

直到2019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纔在港股二次上市。當時,李小加連用多個“感謝”“感恩”,來表達對阿里加入港股的喜悅之情。

面對內地經濟崛起的大趨勢,李小加治下的港交所跟上了新時代。陸續推出的“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等一系列改革,讓香港站上了人民幣國際化浪潮的前沿。特別是打破“同股不同權”的上市限制,被視爲港交所成立25年意義最爲重大的制度改革。

2018年7月12日,包括映客在內的8家公司同一天在港交所上市。而爲了歡迎這些公司、港交所此前專程到山西定製的“鑼”卻不夠用了。於是就有了8家公司、一同敲響4面鑼的盛況。2018、2019 年,港交所兩次成爲全球交易所募資額的冠軍。

當然,銳意進取的李小加也不是每一件事都能算得準。2019年9月11日盤後,港交所公告表示,已向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的董事會提議,將香港交易所及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兩間公司合併。

這宗涉及366億美金的合併案,被海內外媒體稱爲“世紀大交易”。李小加形容它爲“倫港世紀聯姻”,是“千載難逢的跨國聯姻”,稱“港交所與倫敦證交所的合併,將會爲往後數十年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重新定調。”實際上,李小加也不是第一次出手,2012年港交所就曾出資13.88億英鎊(合166.73億港元)全面收購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倫敦金屬交易所)

但僅僅過去1個月,倫交所就回絕了李小加,理由是 “今天中國的金融中心是上海。”

2019年10月8日,港交所也宣佈放棄收購倫敦交易所。“港交所應該更早向倫交所提出收購,本次沒有把握好時機。放棄收購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但卻是最符合公司股東利益的決定,因此不得不忍痛放棄。”後來,李小加在一次媒體見面會上惋惜道,港交所還是會尋求收購全球其他交易所。

一年後,2020年12月31日,李小加主動提前結束任期,離開工作了11年的香港交易所集團。

03、闖進一個嶄新的地方

2021年8月,李小加創立了滴灌通。與此前在各國際頂尖金融機構工作不同,第一次創業的李小加一改往日嚴肅的銀行家形象,顯得更加興奮和健談。

在過往照片中,這位操盤着最複雜交易的銀行家,通常西裝革履、一臉嚴肅。而熟悉他的人則告訴「市界」:“小加總很機敏,很有人格魅力。”“他一直有種坦誠、開放的狀態。”“他骨子裡有一股北京人幽默勁兒,可能只是過往的職業要求他必須西服加身。”

▲(李小加)

凱思博投資董事長鄭方也發文表示:初見李小加,他的機敏、做事有激情又認真,以及出衆的親和力,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種性格特徵,在他早年的經歷中也多有呈現。

1961年,出生沒幾個月的李小加,跟隨父母前往甘肅玉門的油田,他也在這裡長大。16歲那年,完成初中學業的李小加,被派到天津成爲一名在採油鑽塔上工作的石油工人。這份工作雖然辛苦卻有休息時間,與其他同齡人無所事事不同,空閒下來的李小加總是背單詞、學英語。

因此在恢復高考後,他考取了廈門大學英語系,畢業後又被分配到《China Daily》做記者。該日報一直是中國瞭解世界、世界瞭解中國的窗口,所以記者李小加也受到當時方興未艾的留學熱的影響,拉着新婚妻子、帶着僅有的40美元,前往美國亞拉巴馬大學攻讀新聞學碩士學位。

據說,之所以選擇這所並不知名的學校,是因爲只有這所學校能同時給他和妻子兩個人提供獎學金。碩士畢業後,身爲中國人的李小加,很難在美國新聞界覓得一份與他自身的優秀相匹配的工作。

和現在很多研究生一樣,李小加也選擇了繼續讀博,而這次他換到了法律專業。不過,他依然負擔不起高昂的學費。得知他是因爲學費問題纔想放棄時,哥倫比亞大學的愛德華教授爲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外加一年15000美元的生活費。

“他真是我的恩師,在關鍵時刻給我機會,改變我的一生。要不我現在就在加州某地做移民律師,幫助中國餐館的工人做綠卡申請了。”回憶留學生涯時,李小加非常感激這位老師。日後他經濟情況好轉時,還專門成立了愛德華教授終身基金,讓哥倫比亞大學資助像自己一樣的留學生。

正如李小加所說,他的命運劇本就此改寫。

拿到博士學位後,他順利進入了達維律師事務所。該律所號稱“白鞋所”,意指連鞋子都一塵不染的精英感。1992年,美林證券承接發行了中國第一筆海外主權債。作爲少數既瞭解中國又熟悉證券與金融的律師之一,他受邀加入美林證券的合作律所,在中國首筆海外主權債的發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也因此得到美林高層的賞識,於1994年加入美林,負責開拓中國市場。

後來在2003年,他又加盟了摩根大通,擔任中國區主席兼法人總裁。他僅用3年時間,就幫助摩根大通在中國股票交易賬簿管理人名單上的排名,從第11位躍升至第3。直到2009年,48歲的李小加再次“華麗轉身”,掌舵港交所。至此,作爲中國第一代國際投行家,過去三十幾年,李小加在推動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從港交所退下來的他,也開始反思前半生。“傳統金融幾百年來的基礎邏輯,就是集資辦大事。” 李小加說,錢集中到銀行等金融機構,又通過交易所投資到需要錢的公司。但錢一集中就被人惦記,於是得有嚴格監管、有審計……“我們一輩子都在做這個事。錢投資和轉移的成本很高,小的事花不起這樣的錢。”

所以,他開始頻繁在各種場合介紹滴灌通、介紹DRC、介紹澳交所,與不同的人談論着他“讓大機構鏈接小企業,讓大錢進小店”的願景。這一理念與當時他爲港交所樹立的“立足中國,連接世界,擁抱科技”的長遠願景,一脈相承。

“我本來也想有些事情在港交所做。但後來覺得,一個非常成功的大市場運營者,他沒有特別大的動力和需求,一定要闖進一個嶄新的地方去。所以說還是決定早點退休,趁自己還不那麼老。”他曾公開表示。

年逾花甲的李小加,仍志在千里。

作者 | 路春鋒

編輯 | 韓忠強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