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時代》上海向右,深圳向左

西岸美術館,外觀樸實。(取自官網)

不出所料,在前幾日浦東美術館開館後,這座佇立於「詩歌級」C位、坐擁上海浦東最佳觀景平臺的建築基本上沒在大陸建築圈獲得什麼好話。

如果從建築的角度出發,在這個最應該設計地標的位置上,讓•努維爾實實在在的爲上海貢獻了一個「反地標」的建築,不和浦東的一堆「瓶瓶罐罐」爭奇鬥豔。

與建築圈的冷冷清清相比,浦東美術館的開館對上海的藝術圈和看展人羣來說是一件大事。雖然在建築造型上平平無奇,但美術館內部擁有13個經典的「白盒子」展廳,展覽空間和展覽內容可謂十分的豐富。同時西側面向外灘的兩個鏡廳,是觀看外灘的絕佳平臺。

讓•努維爾(團隊)並不是第一個在上海享受這種待遇的國際大師。就在一年多前的2019年11月,英國著名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設計的西岸美術館落成,這座上海重要的文化建築也沒在國內建築圈引起多少波瀾。

同樣在上海,同樣是國際大師,同樣是方方正正的「白盒子」,同樣與國際知名藝術機構的長期合作(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有五年展陳合作計劃,浦東美術館與倫敦泰特藝術中心有三年的合作計劃),浦東美術館和西岸美術館的建築本身,都表現出某種一致性的「平庸」。

浦東美術館呈現在大衆面前的模樣當然不是讓•努維爾一貫的設計風格。就在今年,努維爾贏得了深圳歌劇院的設計競賽,方案靈動飄逸。而在讓•努維爾過往的設計中,浦東美術館所展現的「平庸」完全不像他。比如今年早些時候,讓•努維爾設計的上海恆基•旭輝天地THE ROOF開業,雖然這是一個極其內斂的建築,但建築內部的空間設計和色彩應用非常大膽,讓人過目難忘。

#深圳:建設「世界型文化地標」

努維爾贏得的深圳歌劇院競賽是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設計競賽的一部分。2018年12月10日,深圳通過《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其中包含一項重要決議:進行「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的規劃建設。深圳定位很明確,要建設「世界型文化地標」。

這個大規模的公共建築設計招標是過去一年裡建築圈最熱鬧的事,來自國內外的世界諸多知名事務所,其中不乏普里茲克獎得主,紛紛投身其中,爭奇鬥豔,爲深圳「壯觀化」的城市進程獻計獻策。

01. 深圳歌劇院/讓•努維爾事務所

02. 深圳海洋博物館/SANAA

03. 深圳科技館(新館) /ZAHA HADID LIMITED + 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04. 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株式會社籐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 陳東華建築設計諮詢(深圳)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

05. 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E + 築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06. 國深博物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07. 深圳自然博物館 /貝加艾奇(上海)建築設計諮詢有限公司 + 3XN A/S + 築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08. 深圳灣文化廣場/MAD建築事務所 + 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09. 深圳美術館新館 /KSP Jurgen Engel Architekten International GmbH(德國KSP尤根恩格爾建築師國際有限公司) + 築博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10. 深圳音樂學院/Miralles Tagliabue EMBT S.L.P. + 上海霍普建築設計事務所股份有限公司

對比深圳歌劇院(方案)和已建成的浦東美術館,同樣是讓•努維爾,都是中國的一線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築,爲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風格差異呢?

事實上「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不是深圳第一次搞「X大建築」了,第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深圳建設了八大文化設施;第二次是2000年前後,深圳提出建設文化名城的遠景,在集中決策和快速實施的背景下,同樣迎來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建築建設的高潮。

回溯過往,與深圳的「運動式」建設方式不同,上海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築的建設歷程則要低調得多,上一次公共建築建設高潮還要追溯到2010上海世博會之前,其中最具標識性的中國館,在今天看,並沒有對上海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築產生延續性的影響。

#上海:事實上的中國當代文化中心

如果你經常去看展,對中國的公共文化藝術生活有持續的關注,不難發現上海已經成爲事實上的中國當代文化中心,最新的、最重磅的、最有市場號召力的公共文化事件首選地一定是上海。而「看展」這件事,已經成爲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海已經成爲中國文化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

在這種旺盛的文化消費能力的背後,文化建築的地標性就顯得不那麼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建築的經濟性、展覽空間的品質、與城市環境的融合等。在更成熟的審美觀念下,近些年落成的文化建築中改造的舊有工業建築佔很大的比例,這些建築一方面能保留城市記憶,同時經濟性上也有更好的表現。

例如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

但時常被戲稱爲「文化沙漠」的深圳不同,深圳並沒有上海那麼深厚的歷史底蘊,這些大型文化建築的建設,某種意義上仍然是在「補課」,補上深圳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的市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深圳當代藝術博物館與城市規劃展覽館、龍崗文化中心。

上海向右,深圳向左。

結論是顯而易見的:作爲中國文化消費能力最強的城市,上海已經度過了需要「看上去很有文化」的地標型建築爲城市的文化屬性賦能的階段,在那些看上去很「乏味」的白盒子裡,是最頂級的文化產品,是最擁擠的看展人羣。而作爲中國最有經濟活力的城市,深圳仍然需要前衛的文化建築爲這座城市的文化屬性加成,來吸引市民走進博物館、美術館。

當然大型公共建築的決策其實是非常專業的一個過程。這些公共建築都會長時間的在城市裡留存,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我看來,這種方向性選擇無關對錯,只是城市經濟和文化發展階段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背後支撐這些城市文化消費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生產。

而在這些選擇之外,最需要警惕的是,在某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地方政府以文化和旅遊的名義,花納稅人的錢,請來最前衛的建築師,以最誇張的造型和麪積,建造與地域文化無關、又遠超城市文化消費需求的所謂文化建築,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反覆上演。(遊旭東/北京)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