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 這次劍指美國
2015年9月3日,常規飛彈第二方隊東風-21D彈道飛彈發射車通過北京長安街。(新華社)
2011年5月18日,觀衆在上海蔘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組網模型示意圖。(中新社)
2018年2月12日,長征3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成功發射大陸第28、29顆北斗導航衛星。(新華社)
大陸10月1日爲迎建政70週年,將在天安門舉辦史上最大的閱兵活動,預計將首次展出大陸目前射程最遠的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據瞭解,此舉除了威懾美國等境外勢力,也將強調大陸從東風-1型到東風-41型飛彈的發展歷程。目的在中美貿易戰之際,喚醒大陸民衆對當初「兩彈一星」艱難發展的記憶,突出古今時空對比下,大陸當前所面對的貿戰困難局勢,根本不算什麼。
在十一國慶前,大陸不斷釋出「兩彈一星」(核彈、飛彈、衛星)軍備發展的相關訊息,除東風-41已服役,並已秘密運送至北京準備參加閱兵等消息外,東風-17極音速飛彈的試射消息也從未間斷。在閱兵到來前,大陸也宣佈北斗衛星系統的在軌衛星已達39顆,覆蓋全球的北斗衛星系統將於2020年全面完成。在2019年1月登陸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也於近日不斷傳回其探勘成果。
堅苦環境自力更生
在建政70週年如此宣傳,是因大陸發展「兩彈一星」歷程殊爲不易。由此誕生的「兩彈一星精神」是大陸建政以來諸多「精神」及政治語彙中的一個,象徵在欠缺良好環境下,從事科學技術開發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興國政策的開端。對於大陸而言,兩彈一星是在非常艱苦、沒有外援的環境下開發出來的成果。而「兩彈一星精神」象徵中華民族自立更生、在社會主義之下集中力量從事科學開發研究,並創造「科技奇蹟」的態度與過程,元素包含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與「科學精神」。
大陸於1949年建政,在百廢待興的狀況下,毛澤東面對國際軍備競賽,在1958年即宣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飛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大陸也確實在十多年的時間內,就「從無到有」研發出「兩彈一星」。在毛澤東宣誓後,大陸即於1958年4月開始仿製前蘇聯的P-2地對地彈道飛彈,儘管遭遇前蘇聯下令召回全部在華的蘇聯專家、飛彈資料悉數被帶走的逆境,大陸首枚東風-1型飛彈仍然在1960年試射成功,最大射程達600公里,該彈雖從未實戰部署過,卻培養出大陸第一批飛彈專家。
此後,大陸核彈及火箭技術快速發展。1964年,大陸試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大陸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對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大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爆炸,成爲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技術的國家;1970年,大陸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其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96年威懾臺海
最能展示「兩彈一星」成果的事件,就是1996年的臺海危機。自1958年金門炮戰後,大陸即未再發動大型戰事,其後研發的「兩彈一星」成果從未對外顯露其軍事殺傷及威懾效果,直到1996年爆發臺海飛彈危機。解放軍向臺海發射多枚東風-15彈道飛彈,才讓國際意識到其飛彈威懾能力。
但預計在十一閱兵展示的東風-41洲際飛彈,其指向的威嚇目標不再是臺灣,而是美國本土,除了有警告美國莫介入臺海局勢的意涵外,在此期間大力宣傳以往發展飛彈的艱苦「兩彈一星」精神,更向美國表明大陸在中美貿易戰裡,不會輕易妥協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