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國鑑·新加坡】記者觀察:提倡“原地養老”,新加坡努力構建“樂齡社會”

記者觀察:提倡“原地養老”,新加坡努力構建“樂齡社會”

蔡蜀亞 包雪琳

鑑於人口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且老齡化速度加快,對社會、經濟、勞動力、福利制度和醫療制度等產生重大影響,新加坡政府鼓勵年長者“老有所爲”、與社會保持聯繫,並以改進制度設計、完善養老體系等舉措推動“原地養老”,讓老年人樂享晚年。

【鼓勵“老有所爲”】

新加坡《2024年人口簡報》指出,新加坡65歲及以上公民佔總人口比例已從2014年的12.4%上升至19.9%,預計2030年達到24.1%。應對人口老齡化已成爲新加坡必須面對的重大社會課題。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說,新加坡將不可避免地成爲超高齡化國家,政府必須在保持活躍勞動隊伍、退休保障、原地養老和良好治理等各方面做好準備。

在新加坡,老年人獲稱“樂齡人士”,也就是“到了快樂年齡”的人羣。這一尊稱蘊含了人們對安樂祥和老年生活的期待,也有利於在全社會倡導健康的生活態度。

新加坡政府提倡老年人“老有所爲”,鼓勵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繼續工作,從而與社會保持有機聯繫和良好互動,避免在退休後因社會聯繫驟然減少導致一系列身心問題,如大腦反應遲鈍、孤獨、否認自身價值等。在新加坡,越來越多老年人過了退休年齡依然活躍在工作崗位,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

2022年7月1日起,新加坡法定退休年齡由62歲調整爲63歲,勞動者如果身體健康且工作表現良好,可重新受僱至68歲。政府還計劃在2030年前將法定退休年齡和重新僱用退休年齡分別上調至65歲和70歲。

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同相關機構合作,以多種形式爲老年人重返職場提供相應技能培訓。比如,新加坡活躍樂齡理事會2022年推出樂齡學指導方針,根據老年人的學習需求開展針對性教學,爲他們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以提升培訓效果。

【保障“原地養老”】

新加坡政府鼓勵老年人“原地養老”,即在家或社區養老,採取多樣化和創新性舉措爲老年人“原地養老”提供保障,包括財務支持、完善居住硬件設施、增強社區支持等。

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以房養老”,即通過“組屋屋契回購計劃”爲老年人提供養老資金支持。組屋是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建設的公共住房,大約八成新加坡人在組屋居住。“組屋屋契回購計劃”2009年起開始實行,允許65歲以上、家庭月收入低於1.4萬新元(約合7.6萬元人民幣)的老年人把所住組屋的部分屋契(至少15年)賣回給政府,以換取公積金賬戶額外充值。這項計劃旨在確保老年人在無須搬離熟悉環境的情況下,可以獲得一筆額外收入支持養老。

新加坡還建立了較爲完善的公積金制度,幫助公民和永久居民預留資金保障退休生活。與其他國家依託財稅收入的養老金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是一種覆蓋醫療保險、住房保障和養老金的強制儲蓄計劃。公積金由個人和僱主按照一定比例共同繳納,強調個人的作用,即個人爲“退休後的自己負責”,同時政府擔保利率,確保存入賬戶的資金不受市場波動影響。

新加坡政府注重完善基礎設施,爲老年人提供便利。近年來,政府聯合多家機構在老年人口比例較高的女皇鎮打造了首個保健區,從完善組屋設施、提升預防保健和護理服務水平、鼓勵居民終身學習並投身社區活動等方面着手,優化轄區內老年人居住體驗。

在新建市鎮,政府積極推動代際融合,打造包容性社區。開發組屋項目時,建屋局會設計不同戶型的組屋以滿足多樣化需求,在相隔不遠處規劃活躍樂齡中心(類似我國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和托兒中心,並在市鎮及組屋內增添無障礙設施。比如,近年推出的海軍部村莊以綜合發展模式彙集了對老年人設計友好的組屋、醫療保健設施、超市、社區花園等。

去年11月,新加坡政府推出“樂齡SG計劃”,多管齊下支持老年人“原地養老”,包括撥款8億新元(約合43.3億元人民幣)豐富活躍樂齡中心活動,同時委任綜合服務供應商,協助社區提供不同護理服務。依據計劃,活躍樂齡中心將擴大與社區老年人接觸,從社交、生理健康、認知、學習和志願服務五方面增加活動種類並提升質量。

【健全醫療體系】

構建保障有力的醫療保健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關鍵措施。在新加坡,醫療體系由急症護理、公共衛生和老年護理三個相互連接的系統組成。隨着老齡化加速,上述三大系統必須發揮更大作用。爲此,新加坡政府推動醫療體系改革,於去年7月推出“健康SG”計劃,把醫療體系重心從治病轉向預防,爲構建老年護理系統奠定基礎。

根據“健康SG”計劃,政府鼓勵民衆做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定期體檢篩查,與家庭醫生建立固定聯繫、制定保健護理方案,進而降低慢性病發病率。這項專注於預防性治療的計劃率先向60歲及以上人羣推廣,逐步擴展至40歲以上人羣。據新加坡衛生部今年7月中旬統計,已有超過100萬人參與“健康SG”計劃,其中約六成是60歲及以上人羣。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2022年10月在國會聽證時說,爲確保無法獨立生活的體弱老年人得到照顧,政府將擴建療養院、增加牀位,目標是到2030年把牀位數量增加近一倍至3.1萬個。不過,他強調療養院絕不是、也不能是應對老齡化的主流方案,應儘可能爲老年人提供社會支持和聯繫,推動“原地養老”。

在新加坡,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不同形式的養老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利用,提高了養老質量。比如,在65歲及以上居民人口占比超過23%的宏茂橋市鎮,那裡的療養院採用“機構養老+社區養老”模式,不僅配備長期或短期住院護理牀位,還提供日間託老服務,滿足不同需求。

在醫療改革轉向的大背景下,王乙康9月13日出席一場活動時談及社區醫院的未來定位和發展方向。他說,社區醫院應該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不應只專注於治療後護理,而應通過擴展服務範圍、優化患者治療安排及加強人力資源建設來轉型。除了療後護理,社區醫院還應提供復健、失智症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完)(新華社專特稿)

注:本文作者系新華社駐新加坡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