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不能讓暴力傷醫成爲社會之痛|新京報快評
▲7月20日,李晟醫生遇害後,國家醫保局發聲譴責暴力傷醫行爲。圖/微信公衆號“國家醫保局”
這兩天,一起醫生被持刀傷害的新聞,引發了近乎全網的悲痛。7月19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李晟醫生在門診診療中,突然遭到一男子持刀傷害,致多處嚴重損傷,經搶救無效,於當晚去世。
7月20日晚,國家衛健委發文,對李晟醫生的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對其家人和親屬表示慰問,並再次強調,“暴力傷害醫務人員,是嚴重的違法犯罪行爲,我們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國家衛健委“對任何形式的傷醫事件零容忍”。此外,國家醫保局、中國醫師協會、浙江省醫師協會等也都相繼表態。
隨着媒體報道,人們漸漸拼出了一位好醫生形象。一位同事寫道,“他是最一心撲在患者身上的醫生,沒有之一”,甚至因此沒空做學術、寫論文。也有患者家屬寫道,“這個醫生很負責的,給我外公做的心臟手術,我外公有不適給他打電話,不管多晚都會耐心回覆”。就在李醫生在遇害時,也是在加號出門診,“連午飯都沒吃”。
一個好醫生卻遭遇暴力傷害,格外讓人心痛,人們被細節所打動、被故事所感染,情緒也由此被點燃——人們不想再看到這樣的悲劇,也再次強烈呼籲持續加強對醫務人員人身安全的保障,不能讓暴力傷醫成爲社會之痛。
事實上,關於暴力傷醫,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非常明確。2020年施行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強調,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威脅、危害醫療衛生人員人身安全,侵犯醫療衛生人員人格尊嚴。
一些安保措施也在持續推進。比如,2021年國家衛健委發佈的《關於推進醫院安全秩序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公安機關應當在三級醫院和有條件的二級醫院設立警務室,配備必要警力;日均門診量5000人次以上或者牀位1000張以上的大型醫院應當在主要出入口實施安檢,防止人員攜帶刀具、爆炸物品、危險物品進入醫院。
如今回看,相關措施仍有進一步細化、強化的必要。比如,警衛力量的進一步覆蓋和安保力量的應急反應速度提升等,社會仍應當進行資源傾斜,以提高醫療機構整體的安全係數。
另外,一些預防措施如何落地也值得探討。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都在近些年出臺規定,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受到暴力威脅時,可以採取避險保護措施,迴避對就診人員的診療,或是在不危及醫療安全的情況下暫停相關區域診療活動。
一些暴力傷醫事件並非突然發生,其間或許有先兆,醫院事實上可以提前對一些風險狀況進行識別,提前進行干預。但這些規定如何操作,如何平衡潛在風險和就醫權利之間的矛盾,也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索,找出可行性方案。
還值得注意的是,傷醫事件是非常惡劣的暴力犯罪,但肇因也可能多種多樣。那麼,如何進一步完善糾紛協調機制,強化公信力和強制力;或者如一些業內人士建議的那樣,針對不同病症實施強制醫療事故責任保險,儘可能預先化解醫患衝突。這些,也都值得認真對待。
此次傷醫悲劇發生後,有過類似遭遇的陶勇醫生也在社交平臺發聲,其中有這麼一句:“每一個願意選擇醫學作爲職業的人,都是有情懷的,這份善良的初衷和堅定的選擇,應該得到全社會的保護。”
誠如斯言,傷醫事件帶來的不只是肉體傷害,更是對其他醫務工作者心氣、志向、安全感的重大打擊。推而廣之,這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進行無差別傷害,是社會之痛——醫務工作者如果戰戰兢兢、心灰意冷,普通人的健康又靠誰來守護?
有一個沉痛的數字,人們應當記住: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公開報道的傷醫事件就超過400起,其中數十起案件致醫生死亡。因此,在悼念李晟醫生的同時,也希望人們能夠凝聚起共識:當從不同角度着手,發力強化對暴力傷醫行爲的治理,守護好醫務工作者的安全,讓這樣的痛心悲劇不再上演。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