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沒殺蕭何,是蕭何的幸運?其實,蕭何身上有一優點普通人沒有

劉邦這個人是幸運的,他身在秦末暴亂之中,現在身上免不了流氓的性格。在同行項羽殘暴的襯托下,劉邦竟然能落得寬厚的美名,功成名就之後漢朝建立,他就開始拿起屠刀向昔日功臣下手。

就連在項羽鴻門宴上,爲劉邦擋刀的樊噲也險些遭到他的毒手。在劉邦那麼多功臣之中,卻唯獨只有一個人得以善終。他就是著名的漢初三傑,蕭何。蕭何有什麼本事讓劉邦不殺他?

難不成是因爲蕭何過於幸運,屢次躲過了劉邦的屠刀,才得以最後安享晚年的?並沒有,當你縱觀蕭何這個人的一生,你纔會發現他身上有一個很大的優點,這個優點足以讓他不至死。

一、蕭何逸事

大多數人對於蕭何的唯一印象就是那句耳熟能詳的成語典故“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是關於這句成語典故到底講的什麼,大多數人也是一知半解,其實這裡面幾乎涉及了韓信的一生。

1.成也蕭何

爲什麼說成也蕭何呢?韓信最開始是作爲逃兵來到漢中被劉邦接納的。當時的韓信也沒有什麼出衆的戰績。所以劉邦只是體恤韓信千里投奔,隨便封了他個看管倉庫的小官。

結果韓信在軍中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軍功,日子就這麼一天天被耽擱下去了。大丈夫志在四方,韓信覺得自己做事一直不受劉邦重用,那倒不如另擇明主,韓信便趁着月色悄然離去。

沒想到這些事情被當時受劉邦器重的蕭何知道了,蕭何便騎馬去追韓信,費了好大勁才追上,把他勸了回來,這就是著名的“月下追韓信”。追回韓信以後,蕭何開始極力向劉邦舉薦這個人。

終於劉邦答應見韓信一面,二人相談過後,劉邦發現韓信就是自己心裡所想的大將。沒過幾日,劉邦便建了一個拜將臺,正式封韓信爲大將軍。此後韓信百戰百勝,有軍神之名。

韓信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歸功於蕭何。若是沒有蕭何慧眼識珠,月下追回韓信。想必韓信就不會爲漢朝的江山立下汗馬功勞,這就是“成也蕭何”的典故

2.敗也蕭何

那麼關於“敗也蕭何”呢?這裡面就涉及到漢代建立以後的事情,漢朝建立以後,軍功赫赫的韓信自然也被劉邦封爲了楚王。隨着時間的過去,劉邦也開始猜忌部下,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韓信。

劉邦先是用計捉拿的韓信,又因爲沒有罪證,只能無奈將韓信放了,不過削去了他的王位。這時候的韓信才意識過來,劉邦對自己懷有巨大的殺機,既然劉邦不仁,就休怪韓信無義。

韓信勾搭上了陳稀,陳稀後來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平反長安內部空虛。這個時候韓信就準備好謀反,沒想到走漏了風聲給呂后。呂后立馬派蕭何進宮商議,最後決定由蕭何出面,讓韓信進宮。

韓信面對昔日的恩人,如何能夠起疑?便傻乎乎地跟着蕭何進了宮,沒想到他立馬被埋伏在宮門口的士兵當場攔截。呂后將這一代名將帶到宮裡就地伏法,韓信一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漢初三傑

韓信在第一次被劉邦捉拿以後說的那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幾乎是將各朝各代君王陰暗之面刻畫得淋漓盡致,需要部下的時候,君主就高封爵位,社會安定了這些部下就成了君王眼中釘。

1.韓信和張良下場

韓信的下場在前文中也有提到過,這裡再多提一句,雖然韓信被劉邦稱爲漢代三大開國功臣之一,然而韓信也是劉邦最爲忌憚的人,已經他手握重兵又善於布兵打仗,對漢代江山極爲不利。

所以當呂后與劉邦聯手,終於把韓信這個潛在的禍端解決掉之後,呂后甚至下令,將韓信的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全部誅殺以絕後患。相對於韓信這種悲劇收尾的角色,身爲漢初三傑的張良就不一樣。

張良最早跟隨劉邦是希望能復韓國,不過到後來張良覺得跟着劉邦也沒什麼不好,也就長期跟隨下去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最中肯的。

然後張良過於高超的軍事才能,其實對於君王來說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況且張良最開始並不是跟隨劉邦,只是與劉邦走得近。張良是一個懂得順應時勢的人,對於劉邦的封賞,張良一概不受。

張良最後的結局就是他看透了局勢,自己請求歸隱山林不再過問朝政。其實張良這一做法無疑是最好的,伴君如伴虎,誰也不知道這個混亂的朝廷裡會出現什麼。因爲張良高超的情商,也讓他得以善終。

2.蕭何下場

與前兩位相比,蕭何的下場或許就相對好了很多。他一生也曾位極人臣,緊緊依附劉邦左右,雖然多次引來劉邦的猜忌,但是屠刀始終沒有揮向他,也讓這一代老臣得以安享晚年。

劉邦爲什麼會對蕭何手下留情?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劉邦私人感情佔據的更多,畢竟蕭何在劉邦創業初期,可是把一大家的性命都跟押寶一樣地押在了劉邦身上,這感情如何能忘?

更重要的是蕭何在軍中沒有太多的威望,也就是說軍隊裡的人其實並不買蕭何的賬,自古文臣與武臣就不是一家人。劉邦自己心裡小算盤打得好,蕭何除了功高什麼都沒有,留着養老便是。

也得虧蕭何平日裡禮賢下士,這纔有許多人在蕭何犯事以後,還在積極爲他諫言。劉邦老了耳根子自然也就軟了,聽着大臣們在表達蕭何與自己十幾年的感情,最後也就決定放了小何讓他得以善終。

三、蕭何優點

蕭何有什麼優點呢?他最爲突出的優點就是理性,在面對劉邦的封侯時,哪怕劉邦對他開小竈也能坦然自若地接受。在得知自己的功勞過於蓋主後,理智的決定給自己的名聲抹上污點,這就是一代賢相。

1.自降污點

蕭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功高蓋主的?還得從蕭何退還封邑那年說起,劉邦50多歲才舉兵謀反,60多歲又要到處領兵打仗,也算是十分勞累的,那一次劉邦去討伐叛將英布。

令人奇怪的是,每次糧草到達前線,劉邦都會問隨行將領:“蕭相又在做什麼呢?”將領也十分奇怪,說:“蕭何除了積極籌備軍需,還在安撫百姓。”每次劉邦聽了都默不作聲,若有所思。

等到蕭何知曉的時候,他也是滿心疑惑。後來在他的幕僚提醒下,小何這才知道劉邦的真實想法。原來劉邦害怕蕭何到處收買人心,然後試圖舉兵謀反。帝王猜忌最是可怕,連蕭何都不能倖免。

蕭何根據幕僚的建議自毀名聲,違着本心開始做貪官,帶着自己的部下到處強買強賣從中牟取暴利。劉邦剛回朝,御狀直接告在了他腳下。劉邦心裡清楚,把這些爛攤子直接丟給了蕭何,也就不再過問。

2.得罪劉邦

蕭何圍着本心禍害了百姓,心裡怎麼都過意不去,總想着幫老百姓們乾點實事來彌補一下之前的過錯。恰逢當時劉邦想要修建私人花園,“民以地爲生”,那片肥沃的良田給劉邦拿去蓋花園實在是有些不妥。

蕭何就去請求劉邦不要修建花園,把那片良田拿來給老百姓種地。殊不知,他之前精彩的演技也就因此破功。劉邦大怒說:“相國你是一個形象,我不過就是一個紂王罷了!”

蕭何因此鋃鐺入獄,這下子蕭何的前途就兇險了,別說能不能出來,就是他之前乾的那一些爲了自保而污化自己的事情,隨便挑出來一件都夠他死一次。劉邦真的想殺蕭何嗎?至少當時是這樣想的。

然而蕭何平時禮賢下士,幫助過不少朝中人。如今這些人就開始爲蕭何上摺子。劉邦自己也察覺到蕭何其實並沒有那個意思,是他太過分了。在羣臣的勸說下,劉邦最後釋放了蕭何。

蕭何也明白自己爲什麼會被釋放,第一時間並沒有打道回府,而是蓬頭垢面地跑去向劉邦請罪。劉邦看見蕭和這狼狽不堪的樣子,心裡自然就軟了,不輕不重地說上幾句就放蕭何走了。

總結

蕭何是漢初三傑裡面,唯一一個結局相對好的人物。相比於韓信被猜忌而死,張良被迫神隱山林不再過問政事,位及相國的蕭丞相最後卻得以留在長安養老,蕭何所展現出來的優點是很多人都沒有的。

理性地看待任何事物,就不會在身居高位的時候想着權利與財物,也不會因爲帝王的猜忌便打算帶着家族走上滅亡的道路。一代名臣蕭何,他的所作所爲確實值得後世衆人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