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年/正視兩岸經貿趨勢變化

最近中國大陸宣佈取消對臺灣水果、蔬菜及水產品等三十四項農產品的關稅優惠,臺灣出口中國大陸將被課徵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不等的關稅。而根據農業部的統計,上述產品去年對大陸出口約七百多萬美元,佔臺灣出口微不足道;在零關稅優惠被取消後,若仍維持相同出口下,大約只需負擔約百萬美元的關稅,影響算是非常有限。

雖然對貿易衝擊甚微,但須注意未來發展的影響。中國大陸之前以臺灣禁止約兩千五百項大陸產品輸臺,形成貿易壁壘爲理由,已先後兩波取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下,共一百四十六項早期收穫產品的關稅優惠,雖然項目還不及早收項目的三成,但臺灣已約有百分之七十之早期收穫出口被取消關稅優惠,顯見具有針對性,已經大幅減損ECFA效果。此次則以取消非ECFA項目的關稅優惠,涵蓋範圍進一步擴大。

臺灣長久以來基於國家安全理由,對中國大陸全面性經貿限制,即使二○○二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沒有改變此立場。而中國大陸爲了籠絡臺灣,針對臺灣提供多項經貿優惠。

以此次取消的三十四項農產品關稅優惠爲例,可追溯到二○○五年陸方單方向給臺灣的免關稅優惠。當時在臺灣也引發兩極化反應,一方認爲是中共統戰,但也主張有助於臺灣貿易成長及改善兩岸關係的論點。

在兩岸互動不佳下,大陸每次都以臺灣不取消禁止大陸進口的歧視待遇爲理由,而以增加對臺灣經貿限制做爲反制。中國大陸雖然宣稱是爲追求公平貿易地位而採取必要措施,但其操作方式難擺脫政治動機。在中國大陸屢屢以政治因素做爲藉口,引起臺灣更大的反感,兩岸只會漸行漸遠。臺灣則主張陸方片面制裁措施並不恰當,並主張應由對等談判來解決兩岸問題;而在談判之前臺灣無意解除對大陸經貿限制,雙方可說是毫無緩衝空間。

除了兩岸經貿互動糾葛外,另外中國大陸也全面杯葛臺灣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今年十一月在加拿大召開的執行委員會,可能會討論兩岸申入案,雖然結果難以預料,但兩岸經貿對抗及摩擦程度必然隨之加深。

事實上,近來中國大陸急欲改變所謂「兩岸不對稱經貿關係」,以取消對臺優惠,來報復臺灣對其的經貿限制措施。未來中國大陸會擴大範圍,進一步減損臺灣的貿易紅利。臺灣則指責對岸政治操作,並進行經濟脅迫,甚至動輒軍演破壞和平。兩岸互動將進入雙方互相指控對方的循環,並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大陸對臺灣優惠,已有傾向於所謂「落地」的原則;即是將優惠範圍侷限在臺灣在大陸的投資、創業、就學等活動,未來對臺灣的影響也不容忽略。

(作者爲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