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進入高發季,專家提醒:警惕流感認知兩大誤區
秋冬季是流感高發期,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如何做好流感防治?如何辨別流感與新冠症狀?大衆對於流感和普通感冒還有哪些認識誤區?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主任蔣龍元教授指出,入秋之後流感進入高發時期,市民除了嚴防新冠病毒外,也要釐清流感的認識誤區,加強對流感的防範。
誤區一:流感跟感冒混爲一談
流感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可以分爲甲、乙、丙、丁四種類型,臨牀上人最常見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流感的發病率較高,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流感每年可致約5%-10%的成人、20%-30%的兒童感染,造成多達500萬例重症病例和65萬例死亡。
蔣龍元教授提醒,“當前市民存在的普遍誤區是將流感和感冒混爲一談,錯過最佳治療期。”他介紹說,流感和感冒的臨牀症狀大體相近,普通感冒一般表現爲流涕、鼻塞、低熱等,症狀比較輕,一般會在1周內自愈,很少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也很少出現併發症。
而流感的臨牀症狀更重,表現爲高熱,全身乏力、肌肉痠痛,伴咽痛或咳嗽等。總體而言,流感暗藏有三大危害:一是併發症兇險。流感的常見併發症有肺炎、鼻炎和腦膜炎等,嚴重可致死。二是傳染力更強。流感主要通過飛沫進行傳播。第三兒童是易感人羣。數據顯示,全球兒童流感發病率大約是20%~30%,高於成人發病率。
誤區二:得了流感濫用抗菌素
流感每年會有兩個流行高峰,小高峰發生在9-11月份左右,大高峰發生在1-4月。
蔣龍元教授介紹,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同屬呼吸道傳染疾病,臨牀表現上也有較多相似之處。但新冠病毒感染波及的身體器官更爲廣泛,比如會有消化系統如腹瀉等症狀,或是結膜的炎症,以及會讓病人味覺和嗅覺減退,甚至消失等。
科學研究發現,新冠病人的病情輕重與接觸病毒量相關,流感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減少病毒接觸,也會降低重症的機率。蔣龍元教授指出,飛沫和唾液都可能傳染流感病毒,若家屬中有流感病例,一定要做好居家隔離,降低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染機率。而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通風等同樣可以降低流感的傳播。
在治療方面,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大多數人可以通過自身免疫力的修復和增強自然康復。而流感則需要藥物治療,“通常要求在48小時之內給予抗流感病毒藥物治療,否則病程會延長。”
蔣龍元介紹,目前臨牀上用於抗流感病毒的藥物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神經氨酸酶抑制劑,比如老百姓熟悉的奧司他韋,通常需要每日服用兩次,連續服用5天。另一類是新型的抗病毒藥物RNA聚合酶抑制劑,比如瑪巴洛沙韋片。據悉,這也是目前國際上首個只需單次、單劑量口服給藥的抗流感病毒藥物,患者在全病程服用一次,基本可以在服藥24小時左右清除體內流感病毒,縮短流感整體病程,減少病毒傳播風險。
蔣龍元教授提醒,市民患上流感切勿私自用藥,尤其是抗菌素,對於病毒感染其實無效,要重視濫用抗菌素產生的耐藥性問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市民出現疑似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避免病毒擴散。最後,專家也指出,希望未來流感創新藥也能納入醫保,以便更多人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價格低廉的流感藥物治療。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主任蔣龍元教授
【撰文】黃曉韻
【作者】 嚴慧芳
健康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