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孩子容易放棄、害怕犯錯、焦慮憂鬱? 可能是家長控制慾太強

▲當家長願意放手,就可以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很多。(圖/達志示意圖

●留佩萱/美國心理諮商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諮商教育博士候選人

學術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刊登了一篇新加坡的研究。新加坡大學的六位學者花了總共五年的時間研究追蹤了約3百位小孩與他們的家長。這個研究顯示,當家長對孩子的控制與干預越高時,小孩越容易出現過度自我批判(Self-critical)、焦慮症狀、以及憂鬱傾向。

這份研究在2010年到2014年間追蹤了3百位孩子以及孩子的其中一位家長(研究人員選擇較參與孩子生活的家長),這些小孩來自新加坡10所學校年齡約7歲。

研究的第一階段,研究人員請這些孩子在限定時間內解拼圖,而也參與研究的家長則被告知「你可以自由幫助孩子。」在拚拼圖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則是觀察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有高度「控制」(controlling)以及「介入」(intrusive)行爲的家長則是在過程中不斷干預孩子拼拼圖,像是下指令告訴孩子該怎麼做、直接插手糾正孩子弄錯的地方,或是甚至直接幫孩子完成拼圖。

然後,接下來的幾年,研究人員從家長、孩子、以及學校老師等各種報告和觀察中,來檢視孩子的自我批判程度

家長控制慾高 造成孩子過度自我批判

這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要探討導致孩子發展出「不良型完美主義」(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的原因。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分成兩型:良好型完美主義(Good perfectionism)以及不良型完美主義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良好型完美主義的人,能夠投入心力嘗試;但不良型完美主義的人則是過度沉浸於自我批判,以及擔憂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而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發展出不良型的完美主義?是家庭社經地位?孩子的性格氣質?還是家長的教養方式?這份研究的主要研究員、新加玻大學的教授Ryan Hong教授說:「我們發現,家長的介入(parental intrusiveness)是一個預測孩子自我批判程度的主要因素。」

Hong教授解釋,當家長高度控制與介入小孩的生活時,傳遞給孩子的訊息就是「不管你怎麼做,你永遠都不夠好。」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害怕任何犯錯(就算只是非常微小的錯誤),也容易常常責備自己爲什麼會犯錯、怪自己不夠完美。

這些孩子容易過度自我批判,而自我批判的程度則是會隨着年紀增加而更加劇。除此之外,這些孩子也顯示較高的焦慮以及憂鬱症狀。

家長請適當放手 讓孩子有犯錯和失敗的機會

「家長應該要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學習的過程中包括犯錯以及從錯誤中學習。」Hong教授表示。而當家長過度控制以及介入時,孩子就錯失了這樣的學習機會。

譬如,當孩子間發生爭執時,家長直接跳出來幫孩子解決衝突、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直接插手幫孩子解決困難、或是家長常常指示孩子該怎麼做、或是給孩子過高的標準與期待、在孩子犯錯時激烈指責小孩…等等。

在這樣家長高度控制的環境底下,孩子就失去了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而如果沒有這些機會讓孩子建立自信與能力,孩子就會變得不敢嘗試、不敢犯錯、並且常常指責自己。於是,他們更容易焦慮、需要倚賴大人替他解決事情、更憂鬱,以及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還可能導致自殺傾向。

這個研究並不是什麼新發現。澳洲雪梨大學的教授Mark Dadd表示,在澳洲所做的一些研究也有類似的結果。Dadd教授強調,這些研究結果應該要廣泛的傳遞給家長們知道,讓家長有正確的教養觀念,「往後退一步,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嘗試與解決問題。」

想要培養出一個獨立的孩子,就要給孩子機會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給孩子機會犯錯以及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這表示孩子可能會失敗、可能會搞得一蹋糊塗、可能會感到挫折、可能需要嘗試好幾次、可能需要面對失敗所帶來的後果。或許在家長眼中不希望看到孩子受挫折或是傷心難過,但這些都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的必經過程。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的確需要家長的介入幫忙,但大部分情況下家長可以做的是陪伴與支持孩子,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任何事情都要插手、介入、或是幫孩子完成。

看見孩子的成就 不要只責備犯錯

「我們的研究指出,像是在新加坡這種高度強調學術成績表現的社會中,很多家長會給孩子不實際的高標準。結果讓孩子害怕犯錯、過度沉浸於『要完美』的想法中,而衍生之後很多情緒健康問題。」Hong教授說。

臺灣也是一個高度重視孩子成績的地方,許多家長因爲孩子的成績「不夠理想」而責備孩子、甚至因爲考試成績造成親子之間關係惡劣。Hong教授建議,家長可以從問孩子的問句開始改變,譬如當家長問孩子「考試有考滿分嗎?」時,這傳遞給孩子的訊息就是「我對你的期望就是你要考滿分,不能出錯。」

Hong教授更是呼籲,家長不要責備批評孩子考試考得不好或是沒達到標準,而是要看見孩子已經達成的成就,並且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就反應激烈,這隻會讓孩子更害怕犯錯。

當個支持孩子的家長 不要當控制型家長

身爲中學老師作家Jessica Lahey在她的新書《The Gift of Failure》中也呼籲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她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類似的研究。研究員觀察了孩子在玩時,在身旁媽媽的干預程度,有一類型的媽媽屬於「控制型」(controlling),常常干涉糾正孩子;另一型的媽媽屬於「支持自主型」(Autonomy-supportive),願意讓孩子自己嘗試自己想辦法。

觀察媽媽與孩子的相處後,研究員讓孩子獨自一個人解決任務。結果發現,有控制型媽媽的小孩一碰到困難時就放棄,相反的,有支持型媽媽的小孩則是會在困難與挫折中繼續嘗試。

當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然後再嘗試,他們就可以理解他們失敗的是一項任務,而不是一個失敗的人;他們可以體驗到犯錯沒什麼了不起,再試試就好。當家長願意放手,就可以發現,孩子能做的事情比我們想像中的多很多。

熱門推薦》►自殺的人並不是想死!爲什麼人們會想譴責不幸的人?►常自責、有罪惡感的人:心中都有個受傷的孩子►與孩子的情緒同在 有感受纔算真正活着

►看更多【留佩萱】專欄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