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遠的後漢,是在什麼背景下建立的?
輸給契丹之後,石重貴就成爲了俘虜,在契丹政府的施捨下繼續生活。
契丹給了他50頃耕地,供他們一家人耕作。
既至建州,得田五十餘頃,晉主令從者耕其中以給食。
後周時代,有人從北方回來說,石重貴和馮後還活着。而在石重貴墓誌銘的記載中,他死於公元974年,也就是大宋建立的14年之後。
契丹當時的作法,和靖康年間女真人的作法,並沒有本質差別。
中原王朝的地盤太廣闊,他們只能集中力量控制河北,把中原當成緩衝區;然後在此基礎上蠶食山東、西北、江南。
而爲了實現這種計劃,都是先大舉摧毀了中原王朝的舊權力核心,然後尋找機會蠶食一片混亂的中原王朝。
如果說有什麼差別,僅僅是因爲當時的契丹,在軍事上並不具備吊打中原王朝的能力,所以這種戰略根本就無法變成現實。
在雙方軍隊大舉開戰,互有勝負的背景下,契丹不要說想大舉蠶食西北、山東、中原、江南了,就是想把吃到嘴裡的河北消化掉,好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後來的女真人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主要是因爲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可以吊打中原王朝的軍隊,所以金軍短暫回北方休養之後,就開始在大江南縱橫穿插,甚至把大宋皇帝都追到了海上。
在這種背景下,女真人制訂的戰略,自然可以最大限度地執行。在這種背景下,中原王朝不要說收復失地了,就是想劃江淮而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然了,中原王朝可以很快把契丹趕回石敬瑭時代的邊界。一個很重要的偶然原因,是契丹王朝發生了內訌,因此,中原王朝收復河北時,難度相對比較小了。
契丹皇帝北撤後,劉知遠很快就收復了汴梁,因爲契丹起了內訌,所以劉知遠整合北方五省的速度明顯加快。
所以幾個月後,北方五省的絕大部分地區都掛起了劉知遠的大旗,只有河北省部分地區,還掛着契丹的大旗。
現在留給劉知遠的任務,就是收復河北失地。
此時的中原王朝,還沒有撕毀一切不平等條約的雄心、實力,所以他們的目標只是恢復到石敬瑭時代的邊界。
當時的河北省(不包括幽州爲中心的地區)有兩大實力派,一個是坐鎮從前魏博地區的杜重威,一個是坐鎮從前鎮定二州的麻答。
杜重威是後晉時代的高級軍政長官,地位一度與劉知遠並列;雖然劉知遠覺得跟杜重威並列有些羞恥,但雙方當時的實力差距不大,所以劉知遠也無可奈何。
麻答是契丹皇帝的從弟,現在是契丹留守河北的最高軍政長官。
只要把這兩個實力派清理出河北地區,中原王朝就算恢復了石敬瑭時代的邊界。
最初,杜重威選擇了站在劉知遠的大旗下。但是不久後,聽說劉知遠要把自己調到別的軍區,杜重威一時缺乏安全感了。
杜重威自以附契丹,負中國,內常疑懼,及移鎮制下,復拒而不受,
調一個軍政長官到別的軍區,這是削藩時最常見的一種方法。
這樣一玩,軍方大佬的級別雖然沒有變,但是到了一個比較陌生的地方,對相關地區的控制力,自然會比較弱了,在這種基礎上與中央政府對抗,自然會感覺力不從心的。
如果中央政府還繼續削藩,他就會越走越被動。
杜重威不願意接受這種事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普遍認爲,他是後晉滅亡的罪魁禍首。
後晉皇帝、後晉太后都認爲,後晉之所以滅亡就是杜重威投降的結果。而且杜重威被法辦時,大家都爭着糟踐他的屍體,執法者攔都攔不住。
晉主至中度橋,見杜重威寨,嘆曰:“天乎!我家何負,爲此賊所破!”慟哭而去。
明年三月,太后寢疾,無醫藥,常仰天而泣,南望戟手罵杜重威、李守貞等曰:“使死者無知則已,若其有知,不赦爾於地下!”
高祖病甚,顧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發喪,大臣乃共誅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璲屍於市,市人蹴而詬之,吏不能禁,支裂蹈踐,斯須而盡。
在這種背景下,杜重威決定再度倒向契丹一邊,甚至讓自己兒子給契丹當人質,以希望換取契丹的幫助。
遣其子弘質於麻以求援。
但契丹在河北的統治也非常不穩定,所控制的鎮定地區叛亂此起彼伏。最後,坐鎮鎮定地區的麻答率衆狼狽而逃,杜重威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失去了。
但即便如此,劉知遠圍剿杜重威時也不輕鬆。有一次強攻城池,就傷了上萬士卒,死了一千多士卒。
丙午,親督諸將攻城,自寅至辰,士卒傷者萬餘人,死者千餘人,不克而止。
最後劉知遠接受高行周的建議,死死圍住城池,因爲外援沒有希望了,所以這座城耗到最後,也是糧草吃盡,多一半人餓死,終於撐不住,於是選擇了投降。
丁丑,重威開門出降,城中餒死者什七八,存者皆瘠無人狀。
馮道等人也被遷到了契丹大貴族控制的河北地區,如果沒有意外,他們恐怕就要永遠被契丹控制。
如果真發生了這樣的事,那麼馮道後來的地位肯定會下降一大截。
問題是在關鍵時候,當地叛亂此起彼伏,麻答在河北地區一時捉襟見肘,於是馮道等人趁亂都逃回了中原。
辛巳,契丹主兀欲遣騎至恆州,召前威勝節度使兼中書令馮道、樞密使李崧、左僕射和凝等,會葬契丹主德光於木葉山。道等未行,食時,鐘聲發。漢兵奪契丹守門者兵擊契丹,殺十餘人,因突入府中。
馮道逃回中原後,繼續當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佬。畢竟在那個時代,誰與馮道取得合作,就等於抓住了越來越強大的文職系統。
所以,不論誰當皇帝,也會積極拉攏馮道,並且承認馮道作爲文臣一把手的事實。雖然說,馮道一直比較低調,但是再低調,他作爲文臣首領之一的地位,也沒有人敢懷疑。
當然了,與馮道地位相若的另一個文臣首領,卻沒有這樣幸運。
李崧在後晉時代,也是坐最前排的文臣。但是很不幸,李崧與劉知遠的關係一直不太好,關鍵是,他與現在的後漢權臣關係很緊張,於是他很快被清理出局了。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師,德光素聞延壽等稱崧爲人,及入京師,謂人曰:“吾破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師。
打敗杜重威後,劉知遠的歷史就要結束了。事實上,劉知遠當皇帝的歷史非常短,實打實算也就一年。
不過就在這一年時間裡,後漢帝國完全建成了。
第一、在這一年時間裡,後漢帝國的疆界已恢復到了石敬瑭死前的狀態。
第二、在這一年時間裡,後漢帝國的中央集權,就已超越了後梁、後唐、後晉。
杜重威困守孤城四個月,終於還是服輸了。杜重威尚且如此,其它軍方大佬更不用說了。
中央政府如此牛氣,在此前的二百年裡,好像還真沒有這樣的事。
事實上,如果中央政府如果真能這樣牛,藩鎮之亂早就宣告結束了。
安史之亂後的大唐帝國,削藩到了關鍵時候,通常都是以遷就了事的。
在當時背景下,中央政府想讓各大強藩首腦互換防區、就是無法想象的事;想阻止各大強藩變相世襲,通常也是無法做到的。不管中央政府怎麼強有力的削藩,到最後還得默認各大軍區半自治、甚至是自治的權力。
五代開始後,朱溫父子削藩,先是潞州叛亂,後是鎮定叛亂,接下來是魏博兵變;於是北方強藩紛紛倒向了李克用父子一邊,於是爲樑帝國滅亡奠定了基礎。
後唐時代,李存勖削藩翻了船、李從珂削藩也翻了船。中央政府一旦惹怒了地方軍人,通常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但是在此過程中,地方軍人勢力顯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各大軍區不斷被分割細化,牙兵牙將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屠殺。
因爲類似的原因,所以在後晉時代,中央政府削藩就都是全勝收場的。
範延光挑戰中央政府權力,先是被調離自己的防區,後來被人殺死;
安重榮挑戰中央政府的權力,很快被清理出局;
楊光遠後來挑戰中央政府權威,同樣被清理出局。
劉知遠可以上位,並不是因爲地方勢力依然具備挑戰中央政府的實力,實在是因爲後晉帝國與契丹硬扛,終於把自己扛壞了,讓劉知遠撿了個便宜。
因爲當時的文職系統空前強大,所以劉知遠接過後晉的濫攤子,不到一年時間,就讓他恢復到了石敬瑭時代的狀態。更在此基礎上,把削藩政策進行得越來越徹底了。
後漢帝國剛剛建立,杜重威以爲憑藉自己的實力,可以挑戰中央政府,結果很快就徹底失敗了。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事實,大約就會知道,中央集權的加強,是一代接一代發展的結果;絕不是因爲突然出了一個趙匡胤,突然想出一個金點子,於是就結束了中國二百多年的軍人專權歷史。
從安史之亂開始後,中央政府從來就沒有強力地控制過地方軍人勢力,所以纔會有此後近兩百年的藩鎮之禍。
而從後晉時代開始,地方軍人勢力無法無天的時代,開始宣告結束了。因爲從此以後,地方軍人只要敢挑戰中央政府,通常都會失敗得很慘。
劉知遠絕不妥協地打擊杜重威,只是這種歷史發展趨勢的繼續罷了。所以劉知遠通過武力迫使杜重威交出兵權後,臨死前,更下令把杜重威一家殺了。
劉知遠的兒子上位後,一方面是因爲小皇帝臨朝,讓一些想挑戰中央政府權威的地方軍人心存幻想。另一方面是因爲杜重威的結局,讓一些藩鎮首腦難免有兔死狐悲的感覺,所以劉知遠兒子上位後不久,西部三大強藩就很快達成共識,集體叛亂了。
當然了,因爲藩鎮割據的時代已成爲了歷史,所以劉知遠死後,挑戰中央政府權威的三大強藩,很快都兵敗身死了。
藩鎮不是問題了,但新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中央政府空前強大了,但是控制中央政府的軍方大佬威脅皇權,皇帝應該如何控制呢?
郭威篡權,表面上是以地方藩鎮身份上位的,但嚴格地說,郭威是以中央政府大佬的身份上位的。
郭威最後出鎮地方時,中央政府就圍繞一個問題產生了爭議,那就是郭威出鎮地方時,應該保留樞密使的職務嗎?
基於文職系統的考慮,顯然不應該讓郭威兼樞密使這種職務,因爲不論郭威地位有多高,只要他擔任地方軍政大佬,就不應該再兼樞密使之職了。
兼任樞密使之職,意味着他在自己轄區之內,軍事、政治、經濟權力全擁有了;甚至而言,連自己轄區之外的軍事、政治、經濟權力也可以染指了。
四月,拜威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仍以樞密使之鎮。宰相蘇逢吉以謂樞密使不可以籓鎮兼領,與史弘肇等固爭。久之,卒以樞密使行,詔河北諸州皆聽威節度。
讓地方政府長期存在這種位高權重的人,中央政府的權力重心就會偏離軌道的。
問題是,隨着中央政府削藩的不斷推進成功;地方各大軍區的力量越來越弱小。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讓一個強勢的中央政府大佬坐鎮前方,面對強大的外敵,恐怕是難以應對的。
因爲類似的原因,帝國政府雖然知道,郭威以樞密使身份兼任地方藩鎮,可能會失控,卻也只能這樣做了。
總的來說,這是中央政府削藩成功後,暫時遺留下來的問題。
至於趙匡胤上位,更是標準的以中央政府大佬的身份上位。
地方勢力對此表示不服,都是輕輕鬆鬆地讓中央政府鎮壓了。但到了此時,加強皇權只剩下最後一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