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村有個“管水書記”(決勝2020)

圖爲馬龍村遠眺。  簡 墾攝

貴州省遵義市餘慶縣的馬龍村,地處烏江南岸,是餘慶縣最邊遠、貧困程度最深的一個村。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多年來這個村子基礎設施底子差,沒有一個像樣的產業

如今,隨處可見農用車小轎車、摩托車馳騁在馬龍村的一條條鄉間水泥路上。整個山村脫胎換骨,到處一片生機勃勃。隨着馬龍村321戶1114人如期脫貧,2019年2月,餘慶縣實現了全縣提前脫貧摘帽

回望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馬龍村駐村第一書記秦鬆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爲“管水書記”。

2017年3月,乍暖還寒時節,47歲的秦鬆接受任命擔任餘慶縣大烏江鎮馬龍村駐村第一書記

從縣城出發到馬龍村有46公里,而且從大烏江鎮到馬龍村有一段爛泥路。一路顛簸近兩個小時,秦鬆纔到達村委會。村委會辦公室的門虛掩着,秦鬆輕輕敲了敲門,推門進去,屋內只有一位村幹部在值班。這名村幹部告訴他,一大早,其他人就到農戶家田間地頭去了,他們每天早出晚歸,幾乎沒有週末和節假日。

秦鬆決定上週圍看看。太陽已從雲層裡鑽了出來。站在高處眺望,層層梯田裡的油菜花競相開放,蔚爲壯觀。

秦鬆看到不遠處有一個女孩在放牛。走近了才發現,女孩八九歲模樣,身上衣衫單薄。“孩子,你叫什麼名字?”秦鬆問。女孩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沒有回答,牽着牛走開了。

後來,秦鬆得知小女孩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平女兒。李和平的妻子外出打工多年,老父親常年生病,一家人日子過得艱難。

那一晚,秦鬆徹夜難眠:泥濘的道路,灰濛濛的村莊,衣衫破舊的女孩,全村27個村民組898戶3214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21戶1114人……

“貧困”兩個字,扯得秦鬆的心隱隱作痛。

初來乍到的秦鬆用了10多天時間,將馬龍村所有貧困戶全部走訪了一遍。讓他沒想到的是,全村還有12個村民組660戶人家沒有安全飲用水,村民取水要到很遠的地方肩挑背扛,往返一次需一個多小時。

秦鬆決定就先從解決村民安全飲水問題入手。

馬龍村山高坡陡,農戶散居。村民居住的環境、地勢各不一樣,缺水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另外,即便是找到了水源,光是安裝自來水的材料費用就要幾十萬元。

重重困難沒有難倒秦鬆。豁出去的他帶領村幹部四處尋找水源,跑遍了村子的旮旮角角。一套桌椅、一張牀,就是秦鬆的辦公室,也是他的寢室。堆滿半間屋子的水管水泵、電線等,都是他“化緣”得來的寶貝,價值幾十萬元。他請這個單位捐贈些水管、水泵,再請那個朋友捐贈3000元、2000元,並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最後,終於籌到近120萬元資金,趕在2017年大旱季節前修建了20個蓄水池,鋪設了100多公里管網,一舉解決了馬龍村900多人的飲水難問題。

2017年7月5日,是馬龍村大喜的日子。村子通上自來水了!那天,82歲的老人陳興貴顫巍巍地擰開水龍頭,一股清泉流入缸中,老人那張佈滿皺紋的臉笑得幸福。一旁的秦鬆也跟着開心地笑了。淳樸的老人將一塊10多斤的臘肉塞到秦鬆的手裡,秦鬆趕緊推開老人的手,告訴老人,臘肉他不能要。

從那以後,馬龍村村民都親切地叫秦鬆爲“管水書記”。

將安全飲水問題解決了,秦鬆又開始考慮村裡通組戶路

巖上組走訪時,65歲的王明坤拉着秦鬆的手訴苦:“這幾十年來,路沒修通,糧食拉不出去,穀子都變質了。還有房前屋後的竹林,也只能當柴燒,拉不出去變不成錢,可惜了……”

秦鬆召集村兩委成員及全村黨員、羣衆代表開會。會上,他態度堅決地說:“路必須要修,因爲關係到村裡的脫貧和發展。至於修路的費用,我負責去協調。但是,我們自己首先要有信心,路一定能修通!”

第二天,秦鬆即動身去找相關部門反映情況,爲馬龍村找項目、跑資金。一次次的努力,終於得到遵義市公路局的支持,獲得了幫扶資金18萬元。

錢之外,地也是個問題。修路涉及佔地補償,村民心裡各有各的賬。對有異議的村民,秦鬆親自去找他們聊。村民周祿銀夫婦原本對賠償方案“不服氣”,但聽說“管水書記”主動找上門來,也收了心氣認真聽着。秦鬆吸了口氣,平心靜氣地說:“據我瞭解,那塊地是個荒地,而且只佔一兩尺砌個堡坎。再說,之前已經和你協商好,你也簽字了呢。”周祿銀聽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我們修路爲了哪樣?還不是爲了巖上能通車,大夥兒都能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沒等秦鬆說完,周祿銀媳婦便點頭道:“要得,秦書記,你說得對。我們聽你的!”

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深山的寂靜,村民翹首以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在“管水書記”的感召下,村民們自願出工出力。大家肩扛手擡、墊石鋪路,新修的路基沿着溝谷,一點點向前延伸……

2018年4月,巖上組1.2公里的斷頭路首先被打通。不足兩年的時間裡,一條條蜿蜒的水泥路延伸到馬龍村的村村組組家家戶戶

因爲缺水,馬龍村的農作物全靠望天收。秦鬆意識到,低效農作物成了村子產業發展的瓶頸,必須加快馬龍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秦鬆從縣裡請來專家“會診把脈”。專家們認爲,馬龍村雖山瘠地薄,但適合種植脆紅李、苦丁茶、高粱、辣椒以及搞林下養殖。秦鬆看到了希望,他一邊組織羣衆學習相關政策,一邊請專家上門開展技術培訓

在秦鬆的帶領下,馬龍村產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在縣裡支持下,秦鬆又爭取到上海對口幫扶資金350餘萬元,還將對口援建的茶葉加工廠建設項目落戶到馬龍村。

過去的荒坡荒山,如今變成“金山銀山”。今年夏末秋初,馬龍村迎來第一批脆紅李豐收。農產品被貨車拉出大山,遠銷全國各地。苦丁茶加工廠也即將建成。

放牛女孩的父親李和平,如今積極投身到產業發展上來。兩年裡,秦鬆常常領着他到田間地頭參加培訓。今年,李和平種了3畝苦丁茶、2畝黃精、2畝水稻玉米,養了30多隻雞鴨、兩頭豬、一頭牛。年初時,秦鬆動員李和平養豬,李和平總是下不了決心。秦鬆知道後對他說:“買豬的錢我給你墊上,村裡會給買保險,而且還有補貼,你只管放心養。”一轉眼,兩隻小豬崽現在已變成300多斤的大肥豬。李和平自己算賬:“喂到過年,一隻大肥豬賣6000多塊,再加上各種補貼,今年的收入已上萬了!”正在鎮上念中學的李和平女兒,學雜費和生活費全免,還有補助,在秦鬆幫助下,又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學習成績名列前茅。李和平臉上堆滿了欣慰的笑容。

如今的馬龍村徹底變了樣。逶迤的山巒裡,正孕育着村民們的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