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崗”,能否實現職業家庭雙贏?

當下,如何在生育後平衡家庭與職業的關係,成爲不少育齡女性關注的焦點。爲迴應這一挑戰,我省多地推出“媽媽崗”,爲育兒女性提供就業協助,更好兼顧事業與家庭。

“媽媽崗”的獨特之處在於彈性靈活的工作時間。通過“媽媽崗”,育兒女性可以靈活選擇兼職、遠程辦公等多種工作安排。記者調查發現,這種新型工作模式在促進女性就業上,也面臨不少挑戰。

時間靈活,方便照顧家庭

12月20日,高良葉在下午5點下班後,騎上電動車去學校接孩子,孩子今年上小學六年級。

去年6月,高良葉應聘進入黃山賞友花業有限公司上班,擔任行政人事專員。“選擇去賞友上班主要是覺得上班時間比較合適,早晨8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方便我接送孩子。”高良葉說。

像這樣的“媽媽崗”,賞友花業有限公司還有200多個,多分佈在基地種植、生產加工、包裝等崗位。“我們公司員工300多人,女員工佔比74.5%。”黃山賞友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奇崖告訴記者,設置這麼多“媽媽崗”一方面是方便女員工照顧家庭,另一方面也是滿足企業自身用工需求。

同樣因爲用工需求設定彈性工作崗位的還有池州市堯舜智能襪業有限公司。“針對陪讀媽媽羣體,我們設置專崗,建立女職工彈性工作制的‘就業孵化車間’。針對子女處在幼兒園階段的女性就業需求,公司特設6小時臨時工作崗,方便她們就近照顧家庭。”堯舜智能襪業有限公司婦委會主任章瑜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堯舜智能襪業有限公司還依託自建自營的少兒藝術機構,爲職工子女提供託管托育服務,同時提供籃球訓練、少兒素質興趣教育等服務,解決職工帶娃的後顧之憂。

在阜陽,全市有160餘家企業和用人單位設置了“媽媽崗”,解決了3000餘人的靈活就業。“我們聯合企業探索開設可按需請假的‘彈性媽媽崗’、可自選時段的‘寶媽班組’、可帶回家工作的‘流動媽媽崗’。”阜陽市婦聯發展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積極挖掘電商運營、直播帶貨、文創策劃等自主性強、方式靈活的“新業態媽媽崗”。不過,該負責人也坦言,如何提高崗位的豐富性、提高“媽媽崗”待遇,仍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提高崗位層次,仍存挑戰

今年9月,合肥“媽媽崗”求職專區在“社區快聘”小程序上線,首批上線893家企業,聯動2592家企業,共發佈3.76萬個崗位,幫助“寶媽”羣體實現家門口就業。

家住合肥市蜀山區的“寶媽”李嘻嘻瀏覽了“社區快聘”小程序“媽媽崗”專區後向記者表示,看到最多的是家政崗,總體來說,崗位層次不是很高,這讓研究生學歷、之前在上海從事白領工作的她感到不太適合自己。“希望找到一份能實現自我價值的工作。”李嘻嘻說。

記者採訪中發現,不少“媽媽崗”着眼於促進女性就業,由於時間要求靈活等方面,崗位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基礎崗和服務崗,如一線工人、家政服務人員、銷售員等,專業技術性較強的技術崗和管理崗則較少涉及,就業範圍狹窄,上升空間較小,薪資待遇較低,對“寶媽”吸引力不足。

與此同時,不少“媽媽崗”靈活有餘保障不足。一些企業將“媽媽崗”歸爲“日結工”等臨時工一類,未給在崗員工繳納充分的社保。“不能讓‘媽媽崗’成爲企業廉價使用女性勞動力、降低運營成本的避風港。”一位“寶媽”向記者表示。

對此,阜陽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顧家旺表示,勞動就業部門應推動對“媽媽崗”的需求調研,設立更多符合“寶媽”期待的崗位。機關企事業單位應做好帶頭示範作用,設立公益性崗位,爲家有幼兒的“媽媽”提供更多時間便利。

針對目前需求較大的家政行業,顧家旺認爲,應引導大學生進入家政行業,提高家政行業人員素質和服務質量。“建立對待業‘媽媽’羣體的職業培訓體系也非常重要,能增加其與崗位的匹配度、提高就業成功率。”顧家旺說。

然而,“媽媽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寶媽”們職業和家庭的雙贏,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淡化性別意識,分擔育兒壓力

家住合肥市廬陽區的鄭偉是一名全職“寶爸”,有着大學學歷的他此前就職於一家事業單位,因爲家裡缺少人手幫忙照顧孩子,夫妻倆商量後,決定由鄭偉辭職在家帶娃。“孩子現在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有時候閒下來,也想找點事做做。”鄭偉告訴記者,不過照顧好孩子仍是他的第一要務,所以只會考慮在時間上比較自由靈活的工作。

想在帶娃之餘找點活幹的還有來自蕪湖市鳩江區的“寶奶”周玲。“我從老家來到蕪湖帶孫子,前幾年孫子小,忙得很。現在孫子上幼兒園了,我想利用白天空閒時間打份零工,給兒子兒媳減輕點負擔。”周玲說。

從現實來看,有靈活就業需求的人羣不只“媽媽”們。雖然“媽媽崗”名字的由來得益於職能部門的引導,但不少業內人士和專家仍呼籲,將“媽媽崗”改名爲“親子崗”或“育兒崗”,以改變社會對“媽媽”是天然育兒羣體的既定思維,讓靈活就業政策覆蓋更多人羣。

“‘媽媽崗’這一稱謂有可能強化性別刻板印象,加深社會對傳統性別分工的認同。”長期關注社會性別議題的長豐縣衆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劉紅霞表示,育兒不應該只是媽媽的事,爸爸也要更多參與進來。只有實現家庭撫育責任的平等分配,才能爲女性營造一個更公平的職場環境和更友好的生育環境。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黃建軍認爲,相比於“媽媽崗”,提高父輩支持、加大公共托育資源服務供給、鼓勵企業提供更多工作靈活性,建立一個由社會、家庭和企業共同承擔的育兒分擔機制,可以有效緩解女性生育壓力,更好平衡工作與家庭。

(本報記者 劉良慧)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