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嚴查請託“打招呼”,還學術評審客觀公正

科研誠信是學術研究與科技創新的立基之本,但是不少科研人員卻在相關過程中“打招呼”,導致科研項目申請者與評審專家“貓鼠一家”“沆瀣一氣”。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2024年不端行爲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二批次)》,處理了十起相關科研不端案件涉事主體。

其中,陝西某高校教師劉建妮的案例引人矚目。她在項目申請時向評審專家“打招呼”請託,而在自己成爲評審專家後泄露身份併爲他人提供幫助,被撤銷相關科研項目,追回已撥資金。應該說,此類案件帶有一定的典型性。

科研項目申請者“打招呼”與評審專家被“打招呼”,被自然科學基金委視爲一個“頑疾”,並開展專項整治工作,足見該問題的嚴重性。這說明的確有一些科研人員通過“打招呼”爭取科研項目,並在自己成爲評審專家後“投桃報李”,甚至形成“攻守同盟”,干擾和影響科研誠信與學術風氣。

10月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刊發《2024年不端行爲案件處理結果通報(第二批次)》。

“關係”“人情”“面子”侵擾同行評議制

在傳統社會裡,人們講究私人關係的內外不同和親疏有別,並基於私人關係而開展社會交往。學術界作爲一個“小社會”,不是在真空之中的象牙塔,也會受到社會風氣的薰染與左右。科研人員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在人情關係方面也難以免俗。

同行評議制這樣的正式制度,有利於確保學術評審的專用性、獨立性與公正性,是科技界獨立自主運轉的根本制度。但是,同行評議制也遭受“關係”“人情”“面子”等非正式規則的侵擾,往往難以完全按照學術潛力與質量進行評審。

當前,科研項目申請的競爭日趨激烈,各類“國字號”科研項目的資助率下降明顯,往往意味着十中選一乃至百裡挑一。不少科研項目申請者希望不“打招呼”或“請託”,但是擔心其他競爭者會這樣操作,使自己陷入競爭劣勢。所以,他們往往鋌而走險,同可能參與評審的專傢俬下聯繫,希望能夠獲得他們的支持。

項目申請者與評審專家的身份是相對的,評審專家也會申請科研項目,不敢得罪同行或不留情面。雖然一些評審專家對“打招呼”不勝其擾,但是有時候也礙於情面而難以回絕。與此同時,如果項目評審過程中對評審專家的個人身份信息保護不力,也會使他們有所顧忌而不敢公正評審。

近些年來,科研項目申請與評審的行政負擔有所減輕,科研人員在申請和評審項目的過程中遭遇的學習成本、合規成本與心理成本都明顯下降。但是,科研項目申請與評審的人情負擔、關係成本還沒有顯著減少,也使“打招呼”這樣的情況依然存在。

如果“打招呼”這樣的不良風氣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麼科研人員就不得不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維護關係,進行無謂而有危害性的“搞關係”“拜碼頭”“走後門”。如果對“打招呼”聽之任之,長此以往就會使學術界山頭林立、烏煙瘴氣。讓本應得到重視的科學研究,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保護和鼓勵科研人員投訴,加強信息共享

早在2020年,科技部就印發《科學技術活動評審工作中請託行爲處理規定(試行)》,明確禁止請託行爲。爲什麼請託“打招呼”屢禁不止?如何讓學術評審風清氣正?

類似的問題,在政府採購與招投標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導致“圍標”“串標”等問題不時發生。近些年來,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建立與相關制度健全,在逐步推進陽光采購與公平競爭。

從治理“打招呼”等學術不端來看,科研資助機構與科技管理部門需要敢於對不公正的學術評審“亮劍”,通過公開披露相關問題與典型案例,起到強有力的震懾作用。

“打招呼”往往是私下進行的,帶有一定的隱蔽性,往往難以及時發現。這也意味着,要保護和鼓勵科研人員舉報投訴,爲查處違規行爲提供線索。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學基金委不僅公佈因“打招呼”而被處理的人員,而且將其相關信息同其他部委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門共享,通過科研誠信管理信息系統實施聯合懲戒。這有助於形成更廣泛的治理格局,使學術不端無所遁形,並通過聯合懲戒加大懲處力度。

當然,不僅要加強跨部門信息共享,也需要加強國際科研誠信協作。近些年來,一些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遭遇撤稿等處理,也說明需要拓寬全球科研誠信建設網絡。中國作爲全球科技大國,也需要參與建設全球科研誠信合作機制,推動國家科技創新實力提升。

不少科研人員缺乏科研誠信方面的培訓,對於具體什麼行爲是允許和禁止的,經常因爲拿不準而不知所措。因此也要進一步推廣科研誠信培訓與教育,倡導和弘揚科學家精神,使科研人員潔身自好。(作者爲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