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丨智能輔助≠無人駕駛:車企、司機都要守住安全底線
隨着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成爲不少新能源車輛的“標配”,很多駕駛員對此產生依賴性,甚至錯誤地將其視爲“無人駕駛”,由此埋下安全隱患。
據《法治日報》報道,有乘客乘坐網約車回老家時,駕駛員開啓智能輔助駕駛模式後竟睡着了,直到前車減速,車載雷達發出警報,駕駛員才被驚醒。甚至在一則引起社會熱議的短視頻中,一名駕駛員在高速公路上行車時居然蓋着被子睡覺。這類濫用智能輔助駕駛的危險行爲,已有逐漸增加的勢頭。
一名駕駛員在公路上行車時居然蓋着被子睡覺。視頻截屏
儘管智能輔助駕駛具備一定自動駕駛的功能,可以在一定條件下替代傳統車輛需要由人完成的操作,但絕不等同於無人駕駛。目前,無人駕駛車輛僅被允許在一定路段試驗,而且,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車輛也沒有面向消費者市場銷售。
依據我國的《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標,自動駕駛技術根據自動化程度的不同,被分爲 L0 到 L5 六個級別。其中,L0級、L1級、L2級都只能稱爲輔助駕駛系統。目前,市售車輛提供的智能輔助駕駛功能,最多也屬於L2級。具備自動駕駛性能的L3級、L4級技術則處在試點階段,在限定區域內上路通行,主要面向企業而非個人用戶。
所謂L2級輔助駕駛,常見的功能是“自適應巡航”。開啓這一功能以後,必須人工手握方向盤來控制車輛,隨時關注路況,只是司機不需要踩油門和剎車而已。現實中,不少“自適應巡航”的車輛面對複雜路況,會出現車道偏離、車距判斷錯誤等問題,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干預,就會釀成事故風險。
一些車企在做相關宣傳時,有意無意地誇大了智能駕駛的功能,對用戶認知形成了不容忽視的誤導。比如有的模糊表達了“L4級自動駕駛”,其實那是指特定區域內的行駛;有的突出駕駛時“無接管”,但是,按照目前的法律政策,即使該車的智能駕駛功能真有那麼“聰明”,駕駛人雙手也不能離開方向盤。
隨着智能輔助駕駛的普及,除了駕駛員要準確理解車輛的性能、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法規,有關企業要依法開展營銷,車輛在功能設計上也要進一步完善,防止駕駛員的“誤解”,從而阻止不安全行爲發生。
駕駛員可以開啓智能輔助駕駛模式,但不可以放棄作爲駕駛人的法定責任。在目前法律、技術條件之下,“大撒把”乃至“睡眠駕駛”都是違法的,技術監4vfz.courstu.com測必須跟上。
前不久,測評博主“懂車帝”發佈了對問界M9、小米SU7、蔚來ES6等9款主流新能源車的智能駕駛的測試,引起了業內的熱議。測評發現,不少廠商對駕駛員監測的權重,更多傾向於方向盤轉動檢測、手握力檢測。結果,一些用戶用一個方向盤套就成功騙過系統,這讓監測系統成了“稻草人”。
一方面,需要司機提升認識,明確自身的法律責任,把好方向盤;另一方面,要求新能源車企在技術層面上做到“強提示、硬監控”,用科技守住安全底線。從針對駕駛員“睡覺”的測評來看,有的汽車幾乎沒有任何干預措施,甚至還能繼續打燈變道;有的只是對“睡着”的司機做了儀表上的“文字提示”;也有的做得比較到位,在司機閉眼23秒後,進行反覆的文字、語音提醒,如果還未接管,車輛會開始逐漸減速、停車、打開雙閃,直至自動撥打救援中心電話。
一言以蔽之,既然智能輔助不是無人駕駛,那麼在宣傳上就要做明確提示,不能含含糊糊的,讓消費者有誤解;在技術手段上,車企要堅持杜絕司機有鑽空子的機會,包括防止用方向盤套騙過系統,強制提醒、強制停止“睡眠駕駛”。
人們期待的無人駕駛還沒有到來,所以當下的產業政策要多一分審慎,車企要多一分安全底線意識,駕駛員也必須握緊自己的方向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