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輝上演二胡和樂隊專場:像讀博,交一份舞臺答卷

二胡演奏家馬曉輝在世界各地開了很多音樂會,但從沒和中國民族管絃樂隊開過整臺的專場。這個願望,在和上海民族樂團的牽手中實現了。11月16日,馬曉輝二胡傳奇“斑斕琴韻”音樂會亮相上海音樂廳,以國際化的藝術視野傳遞二胡的時尚氣質和斑斕色彩。

120分鐘的音樂會,從體力、精神到音樂表達,對藝術家都是極大考驗。“像讀博一樣,這是我演藝生涯的一場考試,交一份演奏家的舞臺答卷。”馬曉輝說。

馬曉輝二胡傳奇“斑斕琴韻”音樂會現場

《月夜》典雅、浪漫、唯美,是劉天華一百年前完成的作品。“他是文人音樂家,很有創新精神,從很小就激勵我學習二胡、創作樂曲。”在劉天華所處的時代,古琴、簫、琵琶是士大夫的樂器,流於民間的二胡,被認爲不登大雅之堂,劉天華爲二胡鳴不平,創作了10首經典作品,也讓二胡得到樂壇認可。

《天山牧羊女》由楊立青作曲,由馬曉輝首演。作品以新疆塔吉克族旋律爲音樂素材,充滿西域風情。馬曉輝用琴聲展現了牧羊女勞作時的美麗畫面,以及她對生活、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曲子裡充滿藍天、陽光、白雲,熱情洋溢,溫暖迷人。”

《臥虎藏龍》是譚盾爲武俠鉅作創作的電影音樂,曾在奧斯卡拿下原創音樂獎,大放異彩。其中,二胡部分的原聲由馬曉輝演奏,表達了浪漫主義精神和中國人文情懷。《臥虎藏龍》也爲外國人走近二胡、瞭解二胡搭建了橋樑,在向外國友人介紹二胡時,馬曉輝常從《臥虎藏龍》入手。

《“新樂潮”暢想曲》由馬曉輝專爲本場音樂會創作並首演。曲中吸取歐美和中亞民間民俗的經典旋律,通過音樂串燒的形式呈現,體現了音樂超越語言的精神力量,“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是包容的,海納百川。”

馬曉輝二胡傳奇“斑斕琴韻”音樂會現場

《琴韻》是馬曉輝作曲的處女作,專爲其恩師王藝珍藏的一把小中胡而創作。“1940年代,老師用5塊大洋買來一把中胡,琴聲穿透人心,被老師視爲至寶。”臨終前,老師將它傳給了馬曉輝,如今這把琴還活躍在舞臺上。

《弦之煉》是馬曉輝的第二首原創作品,英文名又叫“兩根弦的故事”。2001年在威尼斯,已經走向世界舞臺的馬曉輝,追憶過往和二胡相伴的人生經歷,“一路走來,我有過掙扎、沮喪、憂鬱,甚至想過放棄,後來又不斷重生,擁抱初心。”

《圓夢》同樣由馬曉輝原創,這是一首“二胡詩樂”,融入了朗誦、吟唱。它的英文名叫“ShangHai Dream”,也是一首充滿感恩色彩的作品。自13歲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求學,上海便是她尋夢、追夢、圓夢的地方。

這些年來,馬曉輝不斷嘗試二胡音樂的跨界融合,不斷拓寬二胡藝術的表達邊界。這場音樂會是對馬曉輝藝術生涯重要階段的一次總結,也讓觀衆感受到了二胡協奏曲的魅力。馬曉輝希望,填補人們對二胡的印象,形成對二胡完整的認識,“兩根琴絃的世界裡,有四季分明,有斑斕色彩。二胡不亞於西方的小提琴,在表達人性、情感上,也許更甚於小提琴。”

馬曉輝向觀衆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