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自達EZ-6上市:丟掉幻想,擁抱新合資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0月26日報道 10月26日週六,雖然這是一個休息日,但是對於汽車行業人士尤其是合資廠商的高層卻一點也不放鬆,因爲大家都在等待着一個重要的時刻。

隨着價格的公佈:隨着13.98萬-17.98萬元的指導價公佈,兩家百年車企所共同創造的新型合資模式下的第第一款產品馬自達EZ-6正式進入市場。

行業對這款車型的關注其實尤其能理解,因爲這款新車必將是一個劃時代的產物:它象徵着中國汽車合資2.0時代的正式到來,象徵着這種新的模式下首款結合了中國品牌與國際品牌在當下的各自優勢所產出的首個“實驗性”車型的正式落地。

中國汽車行業的中外合資,極有可能就此翻開一個新的篇章。

先來看一波數據,以上汽大衆爲例,2019年總銷售量爲206.5萬輛,到2023年的121.3萬輛,幾乎是丟掉一半的市場份額。環比其他合資大廠,上汽通用2017年全年銷量200萬臺,達到巔峰,而2023年99萬臺的差距,令人唏噓。

如果說歷年的份額勻速降低可還好說,但今年來合資退坡的速度已經比許多行業人士預測的更加迅猛。根據近期的中汽研的數據顯示,9月全國狹義乘用車零售210.9萬輛,同比增長4.5%,環比增長10.6%。其中自主品牌零售134萬輛,同比增長25%,環比增長11%。其中,自主品牌國內零售份額爲63.5%,同比增長10.1個百分點。與之相當的是,9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53萬輛,同比下降22%,環比增長10%。

9月來看,中國自主品牌的份額已達到了63%,而主流合資只剩下25%。

雖說合資退坡早已不是新鮮事,究其根本,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國貨,民族自豪感起來了。但商業永遠是商業,和主義、思想並無直接關係,好的產品好用,消費者纔會“用腳投票”,放在汽車領域同理。合資下滑主要的幾點原因,來源於吃長期紅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如今中國市場的變化,合資車企已然沒有跟上。

首先,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智能化上的積累,已經達到了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在今年7月已經超過了50%並且持續維持,說明了在中國這個市場,幾乎一半的消費者買車時都考慮新能源車。而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能源與智能化上取得的優異成績,使得其出現品牌溢價能力,成爲消費者首選。反觀主流合資企業,其普遍在新能源方面的轉型滯後,則使得消費者在考慮新能源汽車時去首選中國品牌。

其次,“卷生卷死”的價格戰導致燃油車利潤大幅下滑。既然市場被新能源搶去近一半,那麼剩下一半的壓力就給到”僧多粥少“的燃油車市場。從去年開始,新車定價一款比一款狠,傳統燃油車如果不跟進,很難有銷量,導致諸如利潤下滑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經過以上銷量與利潤的同時走低,導致第三個原因:合資高層希望降本增效,但同時又因中外雙方合作決策效率等問題,推不出更被市場所青睞的產品,導致進退兩難。

第四,曾經合資企業在中國用“技術換市場”的紅利期一去不復返。一些看不到增長點的合資企業秉着“少做、少錯”的原則選擇性躺平,使得丟掉的市場繼續擴大。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些合資企業走上“自救之路”迫在眉睫,而集中優勢研發產品,馬自達是“第一個吃螃蟹的”車企。2021年到2023年,馬自達在中國的銷量從18.4萬輛降低到9.7萬輛,新的產品遲遲沒有推出,只能採用以降價換市場的方式“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這明顯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徹底丟棄幻想,重新考慮同中國品牌的合資形式纔是正道,馬自達EZ-6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車企的合資合作就像“婚姻”,只有之前感情相對好,遇到困難的時候纔不會“大難臨頭各自飛”。就正如同長安汽車和馬自達在以往的合作中有順利的基礎,才能夠看清現狀,在關鍵時刻“勁兒往一處使”。

此次馬自達EZ-6的上市,其實是一種長期良性合作前提下,改革新合資嘗試而產出的成果。資料顯示,長安馬自達的股份中,長安汽車佔比47.5%,馬自達佔比46.55%,刨除另外兩個小的佔比方,兩家汽車製造企業的佔比近乎是50:50。實際上這樣的比例並不是一個如此龐大的合資企業中最能高效決策的股權分配,但在目前這一情形下卻是最可行。

今年9月馬自達EZ-6開啓預售發佈會上,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鄧智濤宣讀了《長安馬自達中國市場行動綱領》,這份綱領完整詮釋了馬自達和長安共創的“合資2.0”時代下長安馬自達的行事法則,提煉下來有三點:

第一,雙方優勢聯手,結合長安新能源、三電、智能化技術等優勢,加馬自達的動力、底盤與駕控能力長板相結合,創造出好的新能源產品,完成長安馬自達新能源轉型。

第二,將中國市場作爲主要市場,以中國爲產品研發基地,利用馬自達的海外渠道優勢輻射全球。

第三,加大投入,面向2027,在新能源領域累計投入100億元,實現今年起,每年至少向中國市場推出1款新能源車型並擴大轎車、SUV細分市場覆蓋;2027年力爭實現新能源車型銷售佔比達到90%,年產銷量達到30萬輛,成爲合資新能源第一品牌的目標。

從“行動綱領”的內容中不難看出,結合兩家優勢,近50:50結合的“平等婚姻”關係下,合資2.0將是未來合資企業在中國的一個出路。而這樣操作可行的前提便是一方足夠強,而一方有足夠的傳統優勢和對目前中國市場的清晰認知。

百年車企,一直以“科技創新”爲發展原則的長安汽車,近年來不斷豐富自身的技術儲備,在四年四屆的“科技生態大會”之後,不斷完善自己的技術儲備體系;從“香格里拉”到“北斗天樞”,擁有了超極增程、金鐘罩電池、與華爲合作的乾崑智駕等一系列新能源和智能化技術。在新能源品牌產品維度,阿維塔品牌在阿維塔07發佈之後,銷量已然回暖;深藍品牌更是憑藉其搭載增程的幾款新產品,成功“走量”;啓源雖然目前爲止還未出現顛覆性的產品和市場成績,但長安啓源E07(參數丨圖片)的發佈,也算是在新技術落地維度,給市場帶來了一些新的啓示。

另一家百年車企馬自達,在日系品牌中,一直都具有自己特有的地位。馬自達長久以來的硬實力在於駕控和底盤,“魂動”設計一直以來也極受歡迎。對於資深車迷來說,馬自達的調校可以說是大家公認的王者級存在。“人馬一體”的實力絕對不是蓋的,在先前對馬自達EZ-6這款新車的試駕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比起純粹長安新能源的產品,這款新車可以說完整的保留了馬自達的“操控之魂”---過彎時的線性快感、在加減速時的均勻流暢;前後軸近乎50:50重量分配配合後驅加持,解放了前輪的束縛,後輪抓地力變大,輕易實現強勁的推背感的感受等等。讓你分分鐘感嘆於馬自達多年來對於駕控調校的匠心精神,驚歎於這臺車在全面智能化之後,能夠帶給你原汁原味的“人馬一體”駕駛樂趣。

除了兩家技術實力的互補,馬自達的海外渠道也是這一綱領重要的一環。馬自達EZ-6也是一臺全球車型,據瞭解,在出口方面,長安馬自達計劃在海外利用馬自達深耕各個地區的渠道優勢,以保證在中國研發設計的新能源車型的海外銷路暢通。而這一策略必定能夠讓轉型後的馬自達以中國爲“基地”,輻射全球。這不僅滿足於中國市場,更是爲整個馬自達品牌的新能源和智能化轉型提供了保障。

長久以來,在主流合資方中,馬自達絕對不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位。而時至今日,長安實力足夠強勁,馬自達足夠“聽勸”,對中國市場和新時代的需求足夠重視,才能夠讓這種“聯姻”成功維持。近年來退出或者瀕臨退出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層出不窮,這些品牌的世界排名似乎暫時還沒有收到特別大的衝擊,但別忘了中國品牌已經“捲到了海外”。

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了29.6萬輛,同比增長14.3%。不僅在中南美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受到追捧,還在比利時、英國等高端市場打開了局面。其中,比亞迪和特斯拉成爲出口市場的兩大巨頭,共同佔據了53.5%的份額。

馬斯克在今年特斯拉發佈財報之後的電話會議中就表示,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需求遠超美國和歐洲,中國的電動汽車需求是後者的三倍。特斯拉在全球銷售近93萬輛,其中中國消費者貢獻了一半以上的銷量。此外,他還提出將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業務投入。由此看來,中國市場與和中國車企合作從而得到最先進的技術,來彌補一些傳統造車大廠在新能源轉型中落下的功課可以說是他們繞不開的路。

還是那句話,曾經外資在中國“以技術換市場”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及時作出調整纔是正道。馬自達EZ-6的出現,無疑是對在中國面臨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的合資企業一絲希望,這也是合資大廠們對這款產品上市後的表現無比重視的原因。因爲從理論上講,中國車企目前擁有最強的新能源技術、最好的智能座艙和智駕技術等新時代的硬實力,而結合外資品牌在駕控、底盤等造車“傳統項目”上優勢,照理說是能夠取得一定的成功。所以與中國品牌深度合作,打造符合中國市場且符合現在這個時代的產品,對於合資企業來說刻不容緩。

換句話說,只要EZ-6上市後的市場反響不錯,就代表着合資2.0這條路的成功,馬自達能走通這條路,就給其他合資打了一劑強心針。

而對於像長安這樣的中國汽車品牌而言,從以市場換技術的時代一路走來,現在最渴望得到的則是將自己的品牌做成國際品牌,這不僅是將自己的產品通過自己的渠道銷往各方,還有和曾經的國際合資方合作,通過對對方的產品和研發的技術輸出,發揮相互的優勢,造出更好的產品。將中國打造成爲世界汽車的研發和出口基地,讓“中國創造”走向世界,對於長安這樣的百年車企而言,無疑是幾代造車人的夢想。

新能源的浪潮滾滾而來,汽車工業發展中唯有變革才能度過危機,對於合資企業在中國的出路,馬自達EZ-6的上市應該能夠給到在苦苦掙扎的合資企業一些啓示,那就是下一步一定要丟掉幻想,通過將手裡的合作資源高效整合,與長期合作的中方企業一同打造新的產品,迅速組建一支讓內外信服的高管團隊,以及做好適合中國市場的營銷等系列策略來挽救頹勢。

在之前和一位資深合資企業人士的對話中曾瞭解到,之前他們也想過這樣的合作,但苦於沒有成功範例,難以說服外方,那麼現在範例有了,也希望在剩餘不多的時間內,有更多合資企業能夠跟上節奏,丟掉幻想,擁抱“新合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