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農場添了新農機(探訪·以舊換新進行時)

人民日報記者 劉軍國

68歲的竺海龍每天都雷打不動,開車繞着4500畝田轉一圈,盤算一下第二天該安排工人幹什麼活。

“我們現在27個人可以種4500畝田。”作爲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三迸橋村麥浪農場的農場主,竺海龍引以爲傲的,是自家農場的高效。

高效從何而來?

在麥浪農場糧食加工中心,竺海龍向記者娓娓道來。

“5月初的時候,咱家麥穗就開始變黃了。今年雨水多,就讓它們多長了幾天,降低點含水量。”竺海龍說,當時一想到再過十幾天,1700畝小麥齊刷刷成熟,就擔心人手不夠,來不及收割。正在這個當口,政策“及時雨”來了。

今年5月初,《浙江省推進農業領域設施設備報廢更新和建設提升實施方案》印發,竺海龍高興地說:“政府鼓勵我們換購智能、綠色的新型農機,我打算把農場的老農機都換了,也向現代化農場靠攏。”

竺海龍笑呵呵地把記者領到嶄新的機器旁,如數家珍地介紹:“這是我以舊換新買的9臺10噸容量的烘乾機和3臺除塵雜機,總共省了60多萬元。算上還沒到貨的兩臺10噸容量的和原有的6臺20噸容量的烘乾機,一下子能烘乾230噸糧食。”

“1700畝小麥總產量估計有700多噸,烘乾機八九個小時就能完事,達到入庫的標準,然後被區裡的糧站收走。”竺海龍說,小時候農用機械不多,父輩們收完小麥後要去曬穀場晾曬,完全靠天吃飯,沒個兩三天都下不來,而且晾曬、搬運也全部要依靠人力,非常辛苦。

經過農機庫,看了一眼老舊的收割機、拖拉機等農用機械,竺海龍告訴記者,那些都是跟他“打拼”了10多年的“老夥計”,也該“休息休息”了。

“下單”的不僅有烘乾機。四輪乘坐式水稻插秧機、智能運輸機器人、生物質熱風爐、自走履帶式穀物聯合收割機、自走履帶式旋耕機、箱體式全自動溫控噴淋式種子催芽機等新農機設備都已經在路上。

“新來的‘夥計’放在哪裡,放不放得下,工人們會不會用,這些問題我都得同步考慮。”竺海龍坦言,用電的農機設備越來越多,他最擔心的還是農場的電不夠用。

在接到竺海龍通過網上國網APP提交的用電業擴報裝申請後,國網寧波市奉化區供電公司客戶經理包科定第一時間趕到農場實地調查用電設備的功率情況,詳細瞭解包括新設備在內的未來農場的具體用電需求。爲了服務好農業領域設施設備報廢更新等工作,當地成立了“農機以舊換新”服務專班,包科定就是其中一員,主要負責解決農場用電問題。

經營傳統農場已有16年多,怎麼突然下決心要走向現代化?

“面前這塊高標準農田是政府幫我們改造的,之前還是20多畝的‘小田’。”竺海龍指了指門外一望無際的農田。去年7月,麥浪農場近2500畝的零散“小田”,通過改造,併成了“田成方、渠成網、產量高”的“大田”。如今,穩定保量的良田,正孕育着良機。

“想要抓住良機,好用的農機自然必不可少。”竺海龍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他的“購物清單”。“這臺搭載了激光和深度視覺技術的智能運輸機器人可實現自主駕駛,配置了高壓充電系統,不需要擔心續航問題……”竺海龍已經在想象,不久的未來,他和農場工作人員們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把農活輕鬆完成。

成本,也是竺海龍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他拿出筆記本,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夏收期間,拖拉機畝均燃料成本爲40元,收割機爲35元。“都置換爲電力驅動的農機,僅燃料成本一項,在單輪收割週期內便可節省12萬餘元,而且保養成本也大大減少,也不用再忍受滾滾黑煙了。”

“根據實地查勘,農場新購置的碾米機和烘乾機用電需求較大,加上其他機械的用電需求,預計還需230千伏安的用電容量。我們會盡快解決問題,保障機器在農忙時能滿負荷運行。”一個個農機挨個查勘完之後,包科定提出解決方案,他們將在附近配電變壓器上拉出線路,給農場申請“零投資”的低壓接入方案,讓農場的所有農機都能“滿格”運行。

不只是麥浪農場,在浙江,一個個農場正在以舊換新的大潮中迎來蛻變。奉化區農機畜牧發展中心副主任沈光濤表示,本輪以舊換新方案來得恰逢其時。一方面,鼓勵農戶置換新型農機正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之舉,先進產能增加後,生產效率自然會提高。另一方面,藉此契機,可掌握轄區內各類農業機械保有量和質量情況,爲拉動農業領域投資、優化農業機械裝備結構提供相關依據。

糧食加工中心外,育秧田裡,一棵棵水稻苗舒展着翠綠的葉片,竺海龍彷彿看自己的孩子一般凝望着幼苗。稻田裡正在萌動新的活力。

離開農場時正值黃昏,微風吹拂,送來豐收的喜悅和滿滿的希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8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