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 易憂鬱 大腦特定神經造成

陽明交大與臺北榮總團隊進行「慢性疼痛」研究,成果登上國際科學期刊《eLife》,陳世彬醫師(左起)、林昱伶博士候選人、連正章教授、王署君醫師等人合影。(團隊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院院長連正章與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的團隊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會影響慢性疼痛引起的焦慮或憂鬱。這研究結果刊登在昨天出版的國際科學期刊《eLife》,有助於提供針對人類疼痛反應的可能治療方向。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爲這項研究成果舉行發表會,連正章指出,全球有約30%的人受慢性疼痛影響,他們大腦的感覺系統會從身體接收不斷輸入的疼痛訊號,長期以來造成睡眠品質不佳、憂鬱、焦慮及社交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連正章團隊發現,與臨牀慢性疼痛患者行爲相似的慢性肌痛症小鼠,除了對痛覺較敏感,且有高度焦慮、沮喪和社交障礙行爲。這些小鼠「杏仁核」中央區接收到較高的活化訊息,使特定神經細胞「體抑素細胞」的活性上升,因此驅使慢性的疼痛與負面情緒。

連正章說,他們發現使用臨牀上治療慢性肌痛症的藥物普瑞巴林或利用化學遺傳學方法抑制這羣特定細胞的活化,可緩解小鼠的疼痛以及負面情緒相關行爲。

這項研究第一作者、陽明交大博士候選人林昱伶表示,在慢性疼痛發展的早期,即給予藥物或抑制杏仁核中央區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都可以有效阻斷慢性疼痛及負面情緒的發展,此研究釐清了慢性疼痛與負面情緒互相重疊的神經迴路。

王署君指出,慢性肌肉性疼痛代表性疾病如纖維肌痛症,很多病人除了疼痛外,也飽受焦慮與憂鬱的苦。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大腦的杏仁核的特定神經迴路可以同時解釋症狀與治療,醫界未來在治療相關疾病有全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