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個人就有1位糖尿病患者 調節血糖穩定 就不怕併發症來襲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88期

【文 郭嶽潭】

一名50多歲中年男性,2個月內體重莫名下降十幾公斤,平時經常感到口渴,並且伴隨喝多、尿多等症狀,驚覺身體不對勁,趕緊到醫院檢查,結果抽血報告顯示,血糖高達200 mg/dL、糖化血色素達10.8%,確診罹患了糖尿病。

醫師立即與這名男子討論病況,強烈建議先接受注射胰島素治療,並學習使用血糖機,來檢測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嚴格監控並記錄血糖值;經過3個月的積極治療,改以口服降血糖藥物一段時間,空腹血糖下降至100~120mg/dL、糖化血色素6.5%,不用繼續用藥控制血糖,終於可擺脫糖尿病了。

全臺256萬人有糖尿病,呈緩慢增加趨勢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國人的糖尿病盛行率達12%,男女比例各爲11.4%及8.9%。另外,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國人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

各年齡層的糖尿病盛行率,19~64歲成人男性有略高於女性的現象,19~44歲及45~64歲男性分別爲4.0%及15.6%,女性則分別爲1.6%及9.9%;65~74歲及75歲以上男性分別爲23.9%及27.8%,女性則分別爲23.1%及31.4%,顯示年齡越高,糖尿病盛行率也越高,65歲以上糖尿病患者約佔50%。

國人糖尿病歷年盛行率,也呈現緩慢上升趨勢。2013~2020年期間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8歲以上男性糖尿病盛行率從11.2%上升至11.4%,女性從8.2%增加至8.9%。根據健保署例年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2018年225萬3579人、2019年234萬4720人、2020年241萬8430人、2021年249萬2851人、2022年256萬8409人。

第2型糖尿病高達9成,胰島素阻抗是主因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佩娟指出,國人糖尿病患者90%以上是第2型糖尿病,主要致病原因爲胰島素分泌不足及胰島素阻抗,尤其胰島素阻抗會導致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血液中的葡萄糖不容易進入細胞內,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造成空腹血糖升高。

一旦血糖控制能力變差,血液中糖分變多了,容易促進發炎反應增加,發炎物質與細胞上的胰島素接受器結合,胰島素接受器無法正確傳達胰島素訊號,正常的胰島素量就沒辦法有效控制血糖,必須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工作。

李佩娟強調,糖尿病前期爲不正常的代謝狀態,胰島素分泌過多不僅造成脂肪增加、血糖擺盪、肌肉減少,一般在罹患第2型糖尿病之前,胰島素阻抗可能持續數年,未來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老化,當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時,就更難讓血糖下降,久而久之就造成糖尿病的發生。

糖尿病會遺傳,10大高危險羣

「父母、兄弟姊妹有糖尿病,自己也要當心。」李佩娟表示,糖尿病家族史是很重要且獨立的糖尿病危險因子,家族中有2位以上一等親,或1位一等親與2位以上旁系二等親,如兄弟姊妹有糖尿病史,就屬於糖尿病高危險羣,糖尿病風險大幅增加30%。

近年來,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逐漸下降,糖尿病人數增加,與肥胖比例成正比。李佩娟觀察發現,臨牀上,有超過7成糖尿病患者屬於肥胖或體重過重,如果BMI大於24 kg/m²,男女腰圍大於90、80公分,也是糖尿病高危險羣。

糖尿病高危險羣還包括了缺乏運動、曾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HIV感染者,以及多囊性卵巢症候羣、曾診斷爲妊娠性糖尿病的婦女,或是使用容易引發高血糖的特定藥物,如皮質類固醇、thiazide類利尿劑及非典型精神病藥物等。

吃太多糖會得糖尿病?

李佩娟指出,不良飲食習慣導致血糖劇烈起伏,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各類食物中,尤其以含糖食物對血糖的影響最大,所謂的糖類是指精緻糖,通常具有甜味,又可以分爲單糖及雙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以及蔗糖、麥芽糖、乳糖,因爲分子小、吸收迅速,可以直接影響血糖,使血糖短時間快速升高,應減少食用,像是甜食、含糖飲料就添加大量的果糖,長期大量食用,確實會造成糖尿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精緻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低於5%更好,若以每日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攝取應低於200大卡,也就是最好低於50公克。

糖與糖差別在哪?李佩娟說明,糖與糖都是屬於碳水化合物,不同的是糖類爲精緻糖,而糖類是所有糖類的總稱,除了單糖及雙糖,包括了多糖、寡糖,像是全谷根莖類、蔬菜、水果、奶類及精緻糖,吃進含有糖類食物,不一定會感受到明顯甜味,須經過口腔唾液的分解後,變成最小分子的葡萄糖,纔會由腸道吸收、利用,血糖波動較小,但過量攝取仍可能造成血糖升高,建議3大營養素比例應爲糖類50~60%、脂肪20~30%、蛋白質10~20%。

糖尿病多數無症狀,出現三多一少很嚴重

李佩娟指出,糖尿病的主要特徵是血糖濃度偏高,而胰島素是控制血糖進入許多組織細胞最重要的荷爾蒙,胰島素除了調控血糖濃度的恆定外,也具有調節脂肪酸及蛋白質的合成,以及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是營養生理上最重要的荷爾蒙。

不過,臨牀上,多數糖尿病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主因是每個人的身體對血糖高低的耐受性不一,通常在例行健康檢查抽血時,才意外被診斷。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所謂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狀,包括: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血糖幾乎已超標正常值許多,高達200mg/dL以上,代表糖尿病已經非常嚴重了。

李佩娟補充,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也可能出現許多非典型症狀,像是容易疲勞、四肢無力、頭暈、皮膚髮癢、陰部搔癢、視力減退、視覺模糊、傷口不易癒合、泌尿道感染、黑色棘皮症等。

糖尿病診斷標準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符合下列4項之一即確診,包括:8小時血糖大於126 mg/dL,或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受試驗中第2小時血糖大於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大於6.5%,或高血糖症狀且隨機血糖大於200 mg/dL,其中前3項需重複驗證2次以上;若是空腹血糖100~125 mg/dL,或糖化血色素爲5.7~6.4%爲「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併發症,可能會致命

李佩娟強調,糖尿病最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良,高血糖狀態會導致發生許多大小血管相關併發症。一般來說,較早開始發生的是大血管病變,首先是動脈粥狀硬化,進而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狹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接着是小血管病變,可能引起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造成洗腎、失明,而周邊動脈疾病及周邊神經病變,則會造成下肢截肢,這些慢性併發症一旦發生之後,常常是不可逆的。

而糖尿病也可能發生急性併發症,如糖尿病酮酸血癥、高血糖高滲透壓昏迷或低血糖等,若是不即時予以適當處理,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甚至死亡。

「控制血糖才能避免併發症!」李佩娟指出,根據研究顯示,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心血管併發症降低14%、小血管併發症降低37%,周邊血管併發症也能降低43%。

糖尿病可逆轉嗎?少數有機會停藥

目前針對糖尿病的治療,李佩娟說明,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終生都得接受注射胰島素治療,而新診斷第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三多一少症狀明顯或血糖嚴重超標,也會建議直接注射胰島素治療,能夠更快使血糖穩定下來,讓胰臟立即獲得適當休息、恢復部分胰臟功能,也有機會改善糖尿病的嚴重程度。

根據文獻顯示,隨着糖尿病病程進展,胰島素功能每年會持續下降4%,如果能夠在糖尿病初期,短期積極注射胰島素治療,之後可以減少注射頻率,或是後續搭配口服降血糖藥物,約1/2的患者在治療後的一年內,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

李佩娟說明,常見的口服降血糖藥有雙胍類(Biguanides)、硫醯基尿素類(Sulfonylureas, SU)、美格替耐類(Meglitinide)、α-葡萄糖甘酶抑制劑(α-glucosidase inhibitor)、胰島素敏感劑(thiazolidinediones,TZD)、雙基胜肽酶-4抑制劑(DPP-4 inhibitor)、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抑制劑)及升糖素類似胜肽-1受體活化劑(GLP1受體活化劑)。

其中SGLT2抑制劑爲新一代的口服降血糖藥,可以減少葡萄糖再吸收,以達到降血糖的目的。近年研究顯示,這類藥品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成人,可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或降低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同時可減少慢性心衰竭病人住院率,原有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則能有減緩腎功能惡化的效果。GLP1受體活化劑也是新一代的糖尿病藥物,同樣對於心血管疾病族羣可預防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且能減緩慢性腎臟病患的腎功能惡化。

李佩娟分享,臨牀上,少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初期積極注射胰島素治療,並且配合飲食、運動及減重,有機會可以停止用藥,但只能夠稱作是「病情暫時緩解」,不能夠算是「完全痊癒」,仍有可能再次復發,必須長期回診追蹤。

如果是單一口服降血糖藥物已使用到最大劑量,仍無法達到理想血糖控制,甚至多種口服藥物也無法達到理想血糖控制,通常是年紀很大才開始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由於胰臟功能已非常差,必須長期使用胰島素,幾乎沒有停藥的可能。

4招遠離糖尿病上身

李佩娟建議,良好飲食習慣(均衡飲食、低GI食物優先、三餐定時定量);健康體位(標準BMI應低於24,過重者減重5~7%,有助血糖穩定);有氧運動(每週進行150分鐘、每次30分鐘以上);定期抽血檢查(40歲以上民衆每3年篩檢一次,65歲以上每年篩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