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巨頭的“縱橫捭闔”
美國科技界已經進入了“縱橫捭闔”的階段。
01
英偉達是當紅炸子雞。黃仁勳說,每個人都想要成爲第一個收到貨的(英偉達顯卡)。每個人都想收到最多的產品。
然而,科技巨頭們苦英偉達久矣,也路人皆知。只要有機會,就琢磨如何擺脫英偉達。打法基本是:自研芯片+外部定製芯片+大模型代理人。
微軟在2024年11月,推出了首款用於內部業務的數據處理器Azure Boost DPU;亞馬遜在2024年12月表示,將在2025年量產新一代AI訓練芯片Trainium 3;谷歌的TPU一直是聲勢浩大,2025年初還從微軟挖走了處理器業務的高管。
爲了加快芯片的研發進度,尋找定製開發商是常用方式。爲谷歌、字節、Meta開發芯片定製的公司博通,宣稱兩年內三大客戶在定製芯片上可能會花費600-900億美元/年。另一家芯片定製公司Marvell則和亞馬遜簽訂了一項關於芯片定製開發的5年訂單。
有場景纔有迭代,有大模型願意用芯片,纔是成功的核心。谷歌有自己的大模型,可以內部解決;而微軟和亞馬遜,則發起了“代理人之戰”。
微軟重金投資OpenAI,亞馬遜大力投資Anthropic。OpenAI讓微軟的產品AI化加速,而Anthropic則宣稱,未來會使用一個擁有數十萬枚亞馬遜自研芯片的算力集羣,爲亞馬遜芯片自研的成功保駕護航。
黃仁勳曾說,自己不挑事兒也不怕事兒。眼看着甲方要變對手、替代者還在發力,英偉達也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攻入“甲方腹地”,向雲業務擴展。
黃仁勳稱,英偉達可以通過大力發展公司自己的雲服務及人工智能軟件業務(DGX Cloud和 NVIDIA AI Enterprise)來擠進雲服務提供商的領地。並期待未來能達到1500億美元規模。而龍頭亞馬遜2024財年雲服務收入則接近千億美金。
老黃的野心並不小,但也有些無奈之舉。與其被甲方偷家,不如去偷甲方家。
02
黃仁勳可以說是偏執狂,馬斯克也是。
在汽車芯片領域,英偉達和高通打架,把英特爾Mobileye打沒了;而特斯拉則用自研芯片+自研FSD,豎起了一道牆,保留了自己的“一方淨土”。
從2022年起,馬斯克就試圖改變“汽車製造商”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智能”。雖然最近一期財報,特斯拉車銷量出現了10多年的首次下滑,但是,作爲一家華爾街宣稱“被低估的AI的公司”,科技前景推動特斯拉股價剛跌6%,就又迎來了8%的漲幅。
特斯拉的AI體系包括自研芯片、FSD、Dojo超級計算機、超算集羣Cortex、以及人形機器人Optimus。
但馬斯克的AI版圖還不止於此。他氣不過OpenAI的發展偏離了自己作爲初始投資人的初衷,除了對OpenAI發起訴訟、推特上打嘴炮之外,成立了專門的人工智能公司X.AI,而英偉達也是戰略投資人之一。
當馬斯克用自研Dojo來訓練大模型時,發現效果並不好。於是,不得不向英偉達發起採購。2024年9月,馬斯克宣佈由10萬顆英偉達H100構成的超級人工智能訓練集羣Colossus正式上線。而且還親自和黃仁勳聯繫,又預定了一批英偉達產品,希望超大算力,能助力X.AI和谷歌、OpenAI所抗衡。
馬斯克和黃仁勳的交集,也出現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如果稱特斯拉是人形機器人的“教父”,那英偉達則快要成爲“教母”的角色了。
英偉達計劃於2025年上半年推出最新一代人形機器人專用緊湊型計算機——Jetson Thor,從而打造一個“全棧”解決方案:AI模型訓練軟件(DGX系統)、模擬環境(Isaac Lab)、芯片硬件(Jetson系列)。
除了賣鏟子,英偉達還和微軟、OpenAI等公司一起投資了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 AI。這個打法就像英偉達投資雲服務公司CoreWeave一樣:給錢、給彈藥,幫我打天下。
這種打法的好處是,可以儘量確保自己專注於本職領域,提升競爭力。畢竟像馬斯克這樣,精力如此充沛的人,也時常面臨“九子奪嫡”的狀況,面對各個領域兇狠的競爭對手,未必能快速作出有力回擊。
03
雖然微軟和OpenAI時常會“成雙成對”的出現,但雙方關係也有了一些若即若離。
根據The information爆料,今年10月雙方啓動了新談判,核心話題包括:微軟的股權比例、微軟作爲OpenAI雲服務的獨家供應商地位、微軟是否繼續拿走OpenAI20%收入等。
結合OpenAI希望推動公司轉型爲商業盈利公司的趨勢來看,微軟和OpenAI之間的矛盾也是經典橋段了:微軟雖然是超級大佬、但OpenAI也是一方諸侯,一旦羽翼豐滿,自然希望獲得更大的自主權。
獨家雲服務、20%分成,這些約束,都有可能會阻止OpenAI成爲改變世界的公司。而且,隨着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微軟對OpenAI的領先似乎也沒有那麼篤定,也先後和Meta、Mistral、甚至在2025年初和OpenAI的強勁對手Anthropic簽署了合作,準備在Azure雲服務中提供上述幾家的大模型產品。
奧特曼最初對微軟和OpenAI的合作非常稱讚,情比金堅。但The information爆料,奧特曼在2024年12 月的會議上則表示 “我不會假裝我們與微軟之間沒有不一致或挑戰;顯然是有的”。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利益的談判、再談判。
微軟曾經在IBM的眼皮下,成長壯大爲超越IBM的公司;估計並不會願意OpenAI複製自己的路。
04
這些年,美國針對科技公司的反壟斷,一直沒停過,但正兒八經的拆分,卻不多。除了政治說客的因素,估計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監管也知道,隨着低垂的果子被摘完,科技領域進入了深水區,要想取得突破成果,所需的資金、技術都是極大的。
就像大模型,OpenAI訓練一次就要近億美金;芯片設計,5nm工藝流片一次也要三四千萬美元。
小公司可以在應用端發揮創造力,但在基建屬性的硬件、架構、大模型等方面,大,纔有機會。
也正因此,美國科技巨頭們之間,既有互相競爭相互挖人、又有不得不的合作。不管輿論是否還在懷疑這波AI不過是場泡沫,至少科技巨頭們展現的勁頭好似:
不把AI這波浪潮真正推起來、用起來,對誰都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