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吳健雄:曾給美國造原子彈,去世後墓碑刻着永遠的中國人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點擊一下右上角的“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追求夢想沒有性別之分,她慶幸在自己出生的那個年代。
開明的父母不顧重男輕女的閒言碎語全力支持自己的讀書夢想。
沒錯,她就是核武器發展背後的那抹不可或缺的東方倩影;
一生中獻身於核物理研究的華人女性科學家——“核彈女王”“原子彈之母”吳雄健。
雖然,在她的事業發展中,曾爲美國製造原子彈。
但是,在她逝世後的墓碑上,赫然刻着一行醒目的字句。
“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1912年5月,吳雄健在江蘇省蘇州市太倉瀏河鎮的一個紅色家庭中呱呱墜地。
在當時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裡,作爲一名愛國學者,吳雄健的父親深知西方先進思想——男女平等對於我國社會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
於是,他創辦了“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試圖用教育的方式,將男女平等的先進理念灌輸給中國的下一代接班人。
在父親的影響下,吳雄健雖然在那個溫柔的江南水鄉里,操持着一口吳儂軟語,心中卻萌生了一個雄偉的夢想。
那便是爲國奉獻。
“父親給我取名‘雄健’,就是希望我能夠以女子之身擔當起國家大任,巾幗不讓鬚眉,誰說女子不如男。”
那時候,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尊女卑”的社會現狀下,吳雄健父親的行爲遭到許多質疑。
大家七嘴八舌的認爲他“沒有兒子傳宗接代所以變成了瘋子”。
看着世人對於父親的謾罵與不理解,吳雄健堅定地告訴父親。
“我從沒想過和其他女孩兒一樣被束之高閣,等待着談婚論嫁的日子到來。
我希望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成爲像父親一樣推動着中國時代發展進步的人。”
得益於父親的開明思想,吳雄健自小便與其他男孩們同坐學堂之中。
面對他人的嘲諷,吳雄健不屑一顧。
她知道這些看不起自己的人不過是嫉妒自己優秀的成績,擔心自己以後會生活的比他們更爲優越。
1923年,吳雄健猶如一匹黑馬,在近萬名考生中斬獲第九名的優異成績,並順利踏入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大門。
在校期間,吳雄健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瞭解西方的先進思想與知識理論。
不久後,這所學校迎來了一個令吳雄健激動萬分的人——胡適。
自幼時起,吳雄健就常聽父親將胡適先生掛在嘴邊,整日稱讚着胡適先生的才學與文化。
此時,看到胡適先生真正的站在自己學校,進行西方“男女平權”先進思想的演講,吳雄健深受啓發並倍感榮幸。
她知道,自己此前遭受過的非議都是人生的磨練,她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前進。
演講結束,吳雄健在老師的介紹下與胡適相識。
經過一番簡單的交談,胡適十分欣賞這位天資聰穎又刻苦努力的女學生。
1929年,吳雄健以優異的成績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畢業,保送南京中央大學。
按照當時的規定,師範學院的學生必須要先進行爲一期一年的教書服務,才能夠繼續就讀於其他大學進行深造。
不過,在當時,這種規章條例並沒有那麼嚴格。
正當吳雄健準備服從安排前去教書時,她偶然間聽說胡適先生在中央大學擔任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的消息。
經過多番打探,確認消息屬實。
吳雄健當即告訴父親自己要前往中央大學,成爲胡適先生的學生。
既不荒廢學業,又能得到胡適先生的指導。
吳雄健的父親認爲這是個好主意。
於是,不久後,吳雄健如願以償的成爲了中央大學數理學系的一名學生。
一經入學,吳雄健便因其優異的成績與過人的聰慧名聲大噪,她的名字甚至傳入了胡適的耳朵裡。
胡適
那時的胡適先生雖曾與吳雄健有過一面之緣,但印象不深。
此時的他對於吳雄健的初步印象,不過是“一個成績優秀的學生”,他甚至猜想,吳雄健是否會因爲他人的誇讚而迷失了自我。
後來,在中央大學的一場歷史考試中,胡適一改自己曾經的猜忌,對吳雄健產生了深厚的興趣與賞識。
那次考試由胡適與兩位教授監考。
當時,吳雄健就坐在教室的最前排、胡適的面前。
看到這個女孩兒,胡適總覺得有些眼熟,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裡見過。
正當他還在苦思冥想是否真的見過面前的女孩兒時,吳雄健突然起身,將自己寫滿的答卷交給了胡適。
而此時,距離開考時間不過只過去了兩個小時。
原本,這場考試的規定時間爲三個小時。
而吳雄健彷彿“出風頭”一般“驕傲自滿”、提前交卷的行爲引起了胡適的不滿,當下便開始審閱試卷。
不料,當看完吳雄健的答卷,胡適激動地對現場的另外兩位教授說。
“我從未看到一個學生對於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有着如此透徹的見解,我願意給她一百分。”聽完胡適的話,兩位教授激動萬分的告訴他,二人分別也認識了一個“天縱奇才”。
經過三人一番交流,竟發現——三人說的,竟然都是吳雄健!
自此,胡適開始多加留意這個天賦異稟的女孩,並且不時親自指點她的學習。
在胡適的精心教導下,吳雄健飛速成長,成爲胡適口中“最讓自己驕傲的學生”。
1934年,吳雄健自國立中央大學畢業,來到浙江大學任職一年多的助教,隨後在中央研究物理學院研究所工作。
此時的她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迎來人生中的第二個“貴人”——自密歇根回國的光譜學教授顧靜徽。
經過在研究所一段時間的接觸,顧靜徽稱讚吳雄健爲物理學的“天縱奇才”,並激勵鼓勵她去國外深造,還貼心的爲其辦理好了出國的相關手續、證件。
就這樣,1936年,吳雄健在接受了叔叔的資助後,出發前往密歇根州學習光譜學。
在途經美國舊金山之時,吳雄健來到伯克利大學拜訪昔日的朋友。
怎料,這旅途中的小插曲竟然陰差陽錯的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吳雄健遇到一位交談甚歡的年輕人。
對方得知吳雄健正在從事物理學研究工作,並準備前往密歇根深造時,強烈推薦吳雄健留在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物理系。
他告訴吳雄健,伯克利的物理系就在學校背後的山上,那裡有座“輻射實驗室”,可以去參觀一下。
在吳雄健與朋友前去參觀時,恰巧偶遇正在實驗室忙碌的著名物理學家、伯克利物理學教授勞倫斯。
得知她們的來意,勞倫斯對吳雄健說:“現在覈物理正要譜寫新的篇章,如果你想要學習物理,留在伯克利學習核物理對你來說是一個前途無量的選擇。
現在的光譜學已經成爲了一個較爲古老的學科,希望你可以慎重考慮。”
正當吳雄健猶豫不決時,勞倫斯已經多方打聽到了吳雄健在國內的優秀成績。
爲了留住,這個“物理天才”,勞倫斯雷厲風行的爲吳雄健辦理了入學手續。
吳雄健就這樣留在了伯克利大學,攻讀核物理專業。
三、學有所成 她成爲核彈研究人員
1938年,吳雄健正式踏入原子核物理實驗的大門。
在這個全新的領域中,她求學若渴、如癡如醉,不分晝夜的進行着物理實驗。
終於,在賽格瑞的指導下,吳雄健在進行軸原子核分裂產物的研究中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
而這項成果也在後來爲美國製造原子彈,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對於美國成功製造原子彈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0年,吳雄健獲得博士學位,其學位論文更是發表在物理學界的權威期刊《物理評論》上。
那時的吳雄健就是物理學核武器研究界的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她的名字響徹伯克利學院的每個角落,成爲了同學與老師口中的“傳奇人物”。
1941年,吳雄健受到美國軍方邀請參與“曼哈頓計劃”——原子彈的研製。
起初,對於製造這種具有大規模殺傷力的武器,吳雄健心存疑惑,不願受邀。
但是,在美國軍方解釋以此應對法西斯的殘暴統治時,吳雄健欣然接受。
1945年8月6日,在吳雄健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原子彈在日本廣島上空爆炸。
見此毀滅性的力量,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二戰也就此結束。
1956年,楊振寧與吳政道首次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
楊振寧與吳政道
當時醉心其他實驗的吳雄健在看到二人的論文報告後大受觸動,立刻停止手上的其他工作,帶領一個小組反覆試驗這條定律並最終證實了它的準確性。
這則定律的報告一經發表,便引起了國際物理界的大轟動。
因爲他們推翻了曾經被奉爲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恆定律”,而這一結果無疑是物理學的一大跨越性發現。
1958年,吳雄健當選美國科學院博士。
後於1975年,出任美國物理學會會長,並於同年獲得由美國總統福特授予的美國最高科學家榮譽獎——國家科學勳章。
1997年2月16日,吳雄健在美國因病去世,享年85歲。
這位物理學泰斗的逝世在當時的中、美乃至世界科學界都引起了一場巨大轟動。
她的骨灰被護送回蘇州老家,以示自己“永遠的中國人”身份。
在她的眼中,比起保留那些“物理天才”“原子彈之母”“核物理女王”的稱號,都不如保留“中國人”這個樸素又驕傲的身份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