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首批浮動費率基金面世週年考 有成績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每經評論員 李蕾

去年四季度,首批浮動費率基金正式面世,至今已運作約一年時間。作爲公募基金降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浮動費率基金的推出旨在解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長期困擾,被市場和投資者寄予厚望。從一年的運作成績來看,這批產品普遍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截至11月26日,絕大部分產品實現了正收益,最高收益超過36%。

客觀來看,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在過去一年的表現值得肯定。然而,我們也應看到,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的整體規模仍然較小。截至三季度末,20只產品的總規模約爲65億元,其中總規模超過10億元的僅有1只,多隻產品規模不足1億元甚至5000萬元。這與創新產品剛剛起步有關,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產品賣不動、規模上不去,一方面反映了市場和投資者對這類產品的認知和認可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銷售的困難和流動性問題。許多投資者對浮動費率基金的分類及其特點缺乏瞭解,不知道購買這類基金能爲自己節省多少投資成本,自然無從選擇。這需要長期的市場教育和宣傳科普。

歸根結底,浮動費率基金雖然是一種創新產品,但其本質仍然是公募基金。要實現長遠發展和普惠金融目標,核心在於“以客戶爲中心”,讓投資者從中獲得穩健回報,提升獲得感。這是監管推動公募行業費率改革的初衷。

從首批浮動費率基金的業績表現來看,雖然有產品收益可觀,總回報一度超過40%,但兩極分化依然明顯。一些產品已經開始出現虧損,還有不少基金回報在0%~5%之間,表現平平。這些產品顯然無法獲得投資者的青睞,基民不買賬,基金規模上不去,也就談不上利益綁定和風險共擔。

從商業模式的角度看,浮動費率基金要想實現長遠發展,必須把業績做好、把規模做大。只有這樣,基金管理人和銷售渠道纔會投入更多資源,形成正向循環。反之,如果投入大但回報不高,長期來看,基金公司和渠道的動力會減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從國際市場經驗來看,雖然浮動費率基金目前在國內還比較小衆,但隨着行業費率改革的深化和市場的成熟度提升,這類產品未來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基金管理人的首要任務是繼續提升整體投研能力和管理水平,通過良好的業績爲投資者帶來優質的投資體驗,回報持有人和渠道的信任。其次,要持續推進創新,優化浮動費率基金的費用結構,提升業績評估標準。綜合這些措施,才能推動投資者與基金管理人之間實現長期的互利共贏。

總之,首批浮動費率基金在過去一年的表現雖然有亮點,但也面臨諸多挑戰。未來,只有在提升業績、擴大規模和增強市場認知等方面持續努力,這類創新產品才能真正實現其初衷,爲投資者帶來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