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五分鐘一人罹癌!癌篩漸流行

圖、文/遠見雜誌癌症時鐘逐年增快,令人聞之驚恐。民衆定期健檢,就是深怕不幸中標,也希望能早發現,早治療。然而,儘管篩檢能把關健康,但日常作息飲食習慣更是重要!

若用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千一百四十分鐘比喻人的一生,臺灣癌症的致死率分分逼近,令人心驚膽顫。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二○一五年四月發佈的「二○一二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二○○三年臺灣每八分二十四秒有一人罹癌,到了二○一二年縮短至每五分二十六秒,癌症時鐘較十年前加速了一‧六倍。

臺灣十大癌症發生率,最多的是大腸癌,其次爲肺癌肝癌乳癌。但致死率最高的,男性第一位爲肝癌,其次爲肺癌、大腸癌口腔癌女性則爲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

肝癌〉逾六成是由B肝引起

癌症令人恐懼,癌篩也成爲健檢的重要項目。但並非所有癌症均能篩檢到,因此一般癌症篩檢的最大公約數是,篩檢常見且治癒率高的癌症,如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甲狀腺癌、胃癌、鼻咽癌、某些淋巴癌等。

因爲這幾種癌症的檢查工具,如超音波、乳房攝影和大腸鏡,費用不高;即使發現了病竈,治療療效也較好,的確是應該優先檢查的項目。

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醫師王詠表示,健康檢查希望透過早期診斷、早期發現危險因子,得到最好的治療成果。在歐美國家,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肝癌等,都已是共同建議的健檢項目。

例如肝癌,是國人第二大死因,一年新增一萬一千名患者,每年死亡人數超過八千人。目前臺灣肝癌超過六成是B肝引起的,二成來自C肝,其餘就是喝酒和肥胖等危險因子。

臺灣自一九八六年即全面對嬰幼兒施打B肝疫苗,三十歲以下的年輕族羣原率僅有一%~二%。只要抽血確定肝功能正常,不是B肝、C肝帶原者,沒有家族史,得到肝癌機率就相對降低。

但是肝癌雖罹患率高,卻是屬於比較容易治療的癌症。肝癌通常由病毒引起,知道原因,就可以有效控制,也比較容易預防。因爲肝是人體最大器官,即使切除三分之一,也會快速再生,人還是可以存活。但因爲肝很耐操,不會痛,常常讓人忽略它已經生病了,健檢就是希望發現被忽略的病症。

子宮頸癌〉早期發現 治癒率高達九七%

至於子宮頸癌,臺灣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名新患者,平均每天有兩人死於此癌。子宮頸癌是少數可以用篩檢即成功預防的癌症,早期發現的治癒率高達九七%。

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六○%~九○%子宮頸癌發生率,國民健康署也補助三十歲以上婦女免費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有性經驗的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最好每三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醫師陳皇光說,子宮頸抹片的敏感度不算高,但因成本低,又能明顯降低死亡率,是疾病檢學上最好的範例。現在又有疫苗可打,等於又把預防戰線往前跨一大步,進到初期預防的階段。

目前一般國中女生可自費施打疫苗,不過疫苗僅能預防六○%~七○%的子宮頸癌,三十歲之後的女性還是要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十大癌症之首 大腸癌〉好發於五十歲以上 一期治癒率達八成

又如大腸癌,已連續七年蟬聯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李國修楊烈楊秋興柯一正等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由於國人飲食愈來愈偏向高油脂、多肉類、少蔬果纖維,使得大腸癌患者每年新增超過一萬四千多人。

身爲腸胃科醫師的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說,大腸癌在三十年前不是主要癌症,現在增加快速,背後原因值得重視。他分析,臺灣人口組成相對單純,不是很複雜的移民社會,種族沒有太大變化,基因算穩定,但大腸癌人數卻節節上升,只能歸諸於環境改變,尤其是飲食不健康、過胖、運動量不夠等,更是主因。

大腸癌好發於五十歲以上族羣,年齡高峰爲六十六歲,男性患者多於女性,可能與男性愛抽菸、喝酒、過胖有關。雖然初期症狀不明顯,但零期和一期的治癒率可達八成。

因此近年來不少健檢族均會選擇大腸鏡檢查,是偵測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的最佳工具。

人體的腸道分工,小腸負責消化、吸收營養,之後殘渣進入大腸,大腸吸收水分,存放廢物,然後排出。

但由於大腸是ㄇ字型,檢查是否徹底與實在,必須仰賴健檢的好技術。

做到全大腸檢查纔算完整

大腸鏡檢查是用一根長度約一百六十公分的軟式內視鏡,由肛門進入腸腔,觀察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至盲腸、迴盲瓣部位,中間要經過兩次大轉彎。整個腸腔,全長約一百二十公分,拉直後,相當於一名小學生的身高。

由於大腸鏡檢查時,是由肛門口開始,等於是倒着回去做,並且要經過兩個大彎道;又因爲檢查前需要徹底清腸,令人害怕怯步,很多健檢民衆不想做全大腸檢查,但其實大腸鏡要做到迴盲瓣部位,纔是完整的檢查。

腸鏡檢查若只做到直腸或乙狀結腸部位,等於只伸進腸道約六十公分,並未涵蓋整個大腸。

鄭乃源指出,美國對於大腸鏡檢查的要求是,至少要有九成的檢查達到迴盲瓣部位,而且瘜肉發現率每五人要有一人,達到兩成纔算檢查完整。聯安的大腸鏡完成率高達九十九%,腺瘤發現率平均有二三‧九五%,已超過國際標準。

而從過去幾年臺灣健檢診所進行的大腸鏡健數據,也可看到國人疾病的發生趨勢。

聯安診所分析二○一二~二○一四年、近兩萬七千筆客戶的大腸鏡檢查數據發現,腸瘜肉罹患率明顯提高,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型瘜肉。

「而且大腸瘜肉生長的位置有往右邊大腸遷移的趨勢,」鄭乃源說,過去瘜肉發現率有七成發生在左側大腸,現在左右大腸的發現率已各佔一半。

鄭乃源表示,一九九九年日本國家癌症中心的研究就發現,日本右側大腸的癌症發生率已達四八%,「不完整的檢查,得到的是假心安,如果身體已有警訊,反而因做了檢查以爲沒事而忽略,這樣的檢查是沒有意義的。」

身爲腸胃科醫師的臺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也不建議民衆只做乙腸鏡檢查,因爲等於只做了一半,預防性不足。而且若是選擇無痛腸胃鏡,既然已經麻醉,多做一段也不會有感覺。

內視鏡檢查需要靠醫師的肉眼來診斷,可達七成診斷率。近年光學影像技術已有突破,經由特殊染劑的顯影,再配合可放大一百倍的擴大內視鏡,仔細觀察瘜肉表面,診斷率可提高至九成。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聯安健檢的客戶平均年齡爲四十五歲,比國健署和美國建議的大腸鏡檢查自五十歲開始提早了五年。聯安的數據顯示,中壯年的瘜肉發現率仍超過兩成,讓人擔心大腸癌是否有年輕化的憂慮?

「年輕化並沒有科學數據,但可以這樣推論,各國以五十歲爲檢查起點,是站在醫療資源分配的立足點來思考,而不是以疾病篩檢的立場來看,」鄭乃源認爲,大腸鏡檢查年齡可以提早自四十五歲開始,因爲聯安都是健康的受檢者,很多沒有家族史、沒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中壯年族羣,瘜肉發現率也在平均數以上,都不是大腸癌所認知的傳統危險族羣,可見後天環境的因素很複雜。

兩段式清腸」效果最佳

影響大腸鏡檢查的精確度,還包括受檢查者的清腸準備工作。檢查前三天必須開始吃低渣食物(如去皮的肉、過濾果汁等),以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

前一天晚上還要喝清腸液,凌晨後禁食,早上再喝一次清腸液或使用塞肛門的瀉藥,幫助排空糞便。

對於清腸的準備工作,一直是健檢民衆最大的抱怨項目,但清腸不乾淨就會影響檢查效果,腸胃科醫師也深感困擾。

兩年前聯安開始加強腸道清理的準備工作,說服大腸鏡檢查的客戶在前一晚九點前要喝足一千c.c.的清腸劑,當天清晨四點再喝一次。

「就像家裡衝馬桶的原理一樣,用水的重力作用,纔會有效,」鄭乃源說,以前無痛腸胃鏡不普及時,因爲檢查過程很痛苦,沒有人會抱怨清腸液難喝,現在最大的抱怨就是喝清腸液喝到快吐了。但兩段式清腸已是多數腸胃科醫師的共識,效果也很明顯。

大腸鏡檢查是腸道檢查最可靠的方式,但還是有千分之一腸破裂或出血的風險。有服用抗凝血劑的心臟病患者要在檢查前一週停藥,以免切除瘜肉時大量出血。

癌症篩檢困難在於,有許多癌症很難檢查到。例如胰臟癌就是健康檢查的最痛,這次檢查若沒發現,半年後就可能長到八公分大,既找不到特別的致病原因,也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罹患的就是很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竟奇蹟式活了七年。

理想的癌症篩檢計劃,幾乎不存在。陳皇光提醒,每一種癌症的生長速度不同,例如肺癌有四種細胞型態,每一種的惡性程度都不一樣,加上工具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精確。癌症篩檢並不是窮盡所有檢查工具,有「苦勞就有功勞的」。

對於癌症檢查,民衆應知,沒有萬無一失的檢查;若真的檢查出可以治癒的早期癌症,還真得要感謝自己的運氣好。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015健檢指南;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立即購買遠見雜誌2015健檢指南:http://store.gvm.com.tw/magazine_information_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