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挨50CM刀!主動脈瘤擴大無法動手術 四分支支架救了他
▲心臟血管外科施俊哲主任,病友王伯伯、劉伯伯與心臟血管外科陳柏霖醫師合影。(圖/臺北榮總提供)
93歲的王伯伯2010年因腹主動脈瘤接受支架手術,原本恢復情況良好,但於去年複診時,卻發現胸腹部主動脈瘤擴大到近6公分。由於傳統修補手術需由左側開胸加上正中開腹,總傷口近50公分,考量到其年事已高,恐無法承擔手術風險,臺北榮總經過評估後,決定在其體內植入新引進的T型四分支血管覆膜支架,分別保留腹部4個重要臟器之血流供應。王伯伯於12月28日動手術後恢復迅速,僅10天就出院。
臺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施俊哲表示,主動脈瘤與主動脈剝離爲心血管外科常見之疾病,其中主動脈疾病好發於老年人身上,一旦破裂,皆須承擔大傷口、出血、長時間手術及全身麻醉的風險,但因爲發生率不低,常被忽視。
施俊哲說,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剝離的傳統治療方式,主要是將支架固定在2公分的健康血管上,但可能會把血管的分支全部擋住,造成臟器缺血,甚至洗腎。去年6月引進的T型四分之血管覆膜支架,主要針對高風險病人的治療,在確認動脈位置、角度的走向後便可放置,不僅血流不受影響,復原速度也較快,去年已有5例成功案例。
▲施俊哲主任與陳柏霖醫師示範四分支支架的使用方式。(圖/記者嚴雲岑攝)
除了王伯伯以外,還有一名73歲的劉伯伯,2014年6月因急性甲型主動脈剝離,於加拿大溫哥華接受緊急手術,術後回到北榮追蹤。2015年底因發現腎功能變差,開始接受洗腎,利用電腦斷層追蹤後才發現,手術部位後發仍殘存甲型主動脈剝離,且主動脈部已擴大至5.5公分。
針對劉伯伯的病變,原本需要進行二次開胸手術,再於降主動脈部分植入覆膜支架,然而,考量到其爲洗腎病人,二次開胸風險極高,北榮心臟血管外科團隊採研發改良的主動脈覆膜開窗支架微創術式,於電腦上3D重組,再經由右側腹股溝、右手、左胸分別植入、重組,手術後恢復良好,主動脈剝離問題也大爲改善。
目前健保對覆膜支架的給付條件爲腹部主動脈腫瘤5公分以上,胸部主動脈腫瘤5.5公分以上,但T型四分支血管覆膜支架則需自費。
▲各式血管覆膜支架。(圖/臺北榮總提供)
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陳柏霖表示,生長於胸腔與腹腔的主動脈瘤一旦破裂,都可產生難以挽回的後果,其中又以胸腔的最爲嚴重。因爲腹部主動脈位於後腹下方,破裂後會被腹腔壓住,失血情況不嚴重;但胸腔主動脈一旦破裂,則會直涌入胸腔,「一般成人的胸腔可裝2000~3000c.c.的血,如果破掉的話,血液快速涌入,可能會造成其他器官大量失血。
近日天氣寒冷,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大爲增加,施俊哲說,他上週還收治過一位年僅30歲的甲型主動脈剝離病例。由於該案例原本就有高血壓因子,加上經常熬夜,纔會在天冷時爆血管。因此他也提醒民衆需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熬夜,才能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