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 牽罟漁法 地方盼登錄無形文化資產

苗栗縣「牽罟」文化,象徵早年先民與自然共存、團結合力的捕魚智慧,地方盼爭取將「牽罟」登錄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李京升攝)

苗栗縣早年居住靠海的居民,都會以地曳網捕撈魚貨,俗稱「牽罟」,現今只有後龍、竹南等鄉鎮仍有少數人成立牽罟班推動傳承,並每年舉行「牽罟」,讓民衆體驗傳統漁法。立委陳超明與地方希望縣府能將「牽罟」登錄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讓後代子孫記得先祖智慧。

苗栗後龍鎮沿岸多爲沙灘,漁民會搭乘獨木舟將漁網、漁線拉成U字型,並覆蓋海面上,岸邊有50到100多人分成兩列,共同拉漁網,捕撈上岸的漁獲,則由衆人一同分享,但隨着時代演進,需要龐大人力的「牽罟」漸漸被現代化漁網、養殖業取代。

後龍鎮地區目前只有水尾、大山2個社區仍有牽罟班,並年年舉辦牽罟、淨灘活動,盼望藉此傳承文化。另外,竹南鎮天文裡也有6、70位居民,組成龍鳳漁港牽罟班,同樣希望傳統技藝永續傳承。

苗栗縣府與竹南鎮公所,預計今年7、8月在竹南鎮龍鳳漁港北堤沙灘,舉辦千人「牽罟」活動,但沙灘海岸沖蝕嚴重,不利漁船出海,加上牽罟班漁網等漁場工具老舊,可能影響活動舉辦,立委陳超明接獲陳情多次前往會勘,近日也邀漁業署等單位,盼能爭取補助。

苗栗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理事長林嘉彬說,牽罟班致力於推廣傳統漁業文化,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網具、罟筏老舊不堪,加上因爲潮水季風侵蝕,導致漁港北堤有1.5公尺高的落差,漁船根本無法進出。

陳超明表示,牽罟是許多縣民兒時回憶,地方大力推廣牽罟,但罟寮、漁具老舊匱乏,龍鳳漁港北堤侵蝕落差嚴重,他盼公部門能補助經費,同時建議將牽罟登錄無形文化資產,並用課堂教學讓牽罟能向下紮根。

漁業署則允諾逐步給予經費補助,並偕同林務局幫忙改善牽罟場域問題,包括龍鳳漁港北堤落差大,將評估設置水泥坡道;縣府文化觀光局指出,地方有意推動牽罟文化,縣府相當樂見,牽罟協會可針對登錄無形文化資產,提出相關申請,後續則會啓動現場訪查、文資審議等程序,協助爭取登錄爲無形文化資產。